新盐城乐聚社区

[其他] 古时候父亲的“责任”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5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616

主题

2647

帖子

8906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906

首届研讨会纪念勋章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7-6 12:11: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时候父亲的“责任”

  父亲要把自己的德行传给儿子?

  《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周武王对周文王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文王问是什么梦。武王说:“我梦到天帝给了我九颗牙齿。”文王继续问道:“你认为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啊?”武王回答说:“西方有九国,是不是说我们最终将抚有这九个国家呢?”文王摇了摇头,“不是这个意思,古时称年龄为齿,齿也就年龄。我将活一百岁,你九十岁,我再给你三岁吧。”于是文王九十七岁而死,武王九十三岁而死。

  历史上有一种“文王受命”的说法,即上天把天命从商纣王那里转移到了周文王的手里,要周人代替商人的统治,但周文王未来得及推翻商王朝,就去世了,于是武王继承了这份天命。这个故事说文王把自己的寿命传给儿子武王,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某种观念的反映,可以说是为了表明作为儿子的武王对“天命”的某种继承,也可以理解为是文王把自己积累的“德”传给了儿子武王。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即哥哥死后,由弟弟继承,周人则实行严格的宗子继承制,即统治权必须由儿子继承。正是从周朝开始,“父”与“子”的关系变得极为重要,“家”与“国”的关系也就变得格外紧密。

  父亲要担起整个家族的责任?

  《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历史事件: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臣叫栾黡(yǎn),史书评价他,说他“汰”(tài),即专横暴虐,有一次,晋国与秦国打仗,晋国的中军主帅荀偃说,都要听我的,“唯余马首是瞻。”此时,作为下军统帅的栾黡,却傲慢的说,晋国从来没有这样的命令,“余马首欲东”,敌军在西边,我要去东边,不跟你玩了,宝宝要回家了,说完,就带着自己的军队就回国了。栾黡的“专横暴虐”是有名的,有一次,秦景公问从晋国逃难来的大臣士鞅,“晋国的大夫谁先灭亡呢?”士鞅说,大概是栾黡的家族吧。秦景公说:“是因为他太专横暴虐吗?”士鞅回答说:“对,栾黡太骄横了,但他或许还可以免于祸难,祸难恐怕要落在他的儿子栾盈的身上吧!”秦景公说:“这是为什么呢?”士鞅回答说:“栾黡的父亲栾武子曾经对人民很好,他的恩德还留在百姓中间,这就像人们对待当年有德行的召公一样,召公曾经在甘棠树下为民众处理诉讼案件,百姓们因爱戴他,因而连那棵甘棠树都不舍得砍伐,何况伤害他的儿子呢?但是栾黡就不同了,他并没有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什么好的名声,也未对百姓施舍恩德,如果他死了,那么,这时候,他的儿子栾盈的好处还没来得及到达别人那里,爷爷辈的栾武子所施舍的又逐渐用完了,民众对栾黡的怨恨就会彰显出来,所以灭亡将会落在他的儿子栾盈身上了。”后来,果如其说,到了儿子栾盈这一代,栾盈被杀,栾氏被灭族。

  在春秋时期,人们往往认为家族的利益要远远高于个人的利益,而家族的“无后”则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有后”则是对一个人的最高“奖赏”。如《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君主违背礼制,大夫臧孙达大胆的进行了进谏,周内史说他干得好,一定会在鲁国有后,“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在《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鲁庄公得了重病,向弟弟叔牙询问继承人的事。叔牙回答说:“庆父有才能,大概可以继您的位”,庆父也是鲁庄公的弟弟。庄公又向另一个弟弟季友询问,季友回答说:“臣用死来事奉您的儿子子般。”庄公说:“刚才叔牙说‘庆父有才能’。”季友就派人用国君的名义让叔牙喝毒酒自尽,说:“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喝了这个,你的后代在鲁国还可以享有禄位,不然,你死了,后代还没有禄位。叔牙喝了毒酒,回去就死了,鲁国立他的后人为叔孙氏。可见,古时候,作为族长的“父亲”,往往要负责起整个家族的责任。

  面对法,父子之间的责任如何?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谈话:楚国的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叶公所说的那个“直率坦白”的人,在孔子看来,算不得“直”,并不是真性情的流露,父母生了儿子,养育他,从本性上来说,儿子必然会袒护父母。但如叶公的说法,儿子举报父亲,显然,这是亲情受到了国家权利的威慑,儿子是经过权衡利弊才作出的决定,并不是出于真性情。从本性、动机出发,判断是非对错,后世根据这个典则,形成了一套断案体系,如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决狱”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说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甲养育了乙,符合父子关系的界定,甲藏匿乙,是出于父子之情这一天性,所以甲不能判罪。后来,唐律还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

  以上所说,都是古时候父亲特殊的责任,谈这些,并不是为了宣扬或者炫耀什么,只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一下古人的思维模式及相关的文化背景。这些记载无论是虚,是实,还是预设,我们都可以看出其中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父亲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我们现在的情况似乎与传统之道已相去甚远。《爸爸去哪了》这类节目的热播,既意味着父权的衰微与身份的找寻,也显示出这两代人在无“家”状态下的成长。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与国是中国传统社会千百年来形态相对稳定的社会构成和政治构成,然而,在强调“孝”道的今日,家书因不抵万金,一条微信也就不屑一发,“家”的观念也就“渐行渐远”。不知现在的孩子,是否还能想象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诗,在古时的情景。

  本文作者:赵九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桃李国学堂编辑 章黄国学撰稿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责编、首发:章黄国学(zhanghuangguoxue)

  桃李国学堂与家长一起辨明经典的精髓,与教师一起研习经典的教法,与学生和爱好者交流学习经典的体会。

  文章转自网络

  

真诚  努力  爱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