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答疑解惑] 养成三个习惯让孩子爱上学习

[复制链接] 0
回复
693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616

主题

2647

帖子

8906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906

首届研讨会纪念勋章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1-31 20:3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提高孩子的成绩,让他们读杂志  人们都说学习能力是“生存力”,如果从课程角度来说的话,语文可以算是基本的学习能力。
  从小语文好的孩子,可以说是精神年龄比较大的孩子。语文问题是不能只靠自己的想法去解答的,必须要借用他人的观点,这跟其他科目是不一样的。
  说得再通俗点,语文需要角色代入的能力,解读作者意图的能力,以及站在他人立场看问题的能力。否则小说和论文都不可能读懂。
  站在他人立场来考虑事物的人就是“大人”。“孩子”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语文好的孩子,在学业上大多都是比较平衡的。大人,即所谓精神年龄大的孩子对压力的耐性较好,所以最后的冲刺会有效果。
  精神年龄小的孩子在走升学考试的独木桥的时候更容易进入恐慌状态,情绪也不够稳定。擅长的科目成绩也会下降。这条法则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适用的。
  现在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英语(精品课)课程。我个人还不能判断这一趋势的好坏,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对外语(课程)的理解不可能超过对母语的理解”。首先母语是第一位的。
  为了提高语文能力,家长们要做什么呢?
  第一个就是让孩子读报刊杂志。如果担心大幅彩照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剪下来也无妨。
  报刊杂志充满了艺人绯闻、政治家渎职、杀人事件等各种揭露社会错综复杂本质的文章。孩子们越了解“人还有这些侧面”,就越能获得他人的观点。
  可能有人觉得“报刊杂志什么的太低俗”。但是在考试的问题里面,会有很多涉及人类本质的问题。
  比如《奔跑吧!梅勒斯》,恐怕没有几位家长会反对孩子阅读吧。但这个故事所描写的人的心理,孩子们又能读懂多少呢?
  有这么一道题。
  故事最后,梅勒斯到达朋友要被处死的地方,克服了种种困难,衣服残破不堪。
  朋友按照约定,被释放了。梅勒斯和朋友拥抱在一起。他们紧紧相拥,然后在人群中奔跑。衣服破烂的梅勒斯跟全裸差不多了。
  这时人群中有一位少女,投给梅勒斯一顶斗篷。
  这里有问题了。为什么少女要给梅勒斯斗篷呢?
  答案是“不想让自己喜欢的人被其他人看到裸体”。
  《奔跑吧!梅勒斯》连小学生都可以读,但这个答案小学生是不会理解的。不想让自己喜欢的人被其他人看到裸体的这种感觉,只有精神年龄比较大的孩子才能理解。初中男生可能也会觉得很难,初中女生应该会有人可以理解。
  语文这个学科可以让人看到人生和社会百态。
  但只在表面上看故事的话,是不会明白的。所以我才推荐让孩子读报刊杂志。
  人类是极度愚蠢、混乱复杂、攻击性强、只为自己生存的生物。
  但同时,人类也是祝愿他人幸福,看到他人喜悦自己也会落泪的优秀生物。
  从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人类。
  有数位家长都在实施我的这个建议,然后他们孩子的语文成绩日益提高。
  但是看多了男女之间的八卦,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就会问:“老师恋爱了还是结婚了?在相亲吗?”但这也不要紧。
  家长要觉悟到这些,不要把孩子包裹起来,而是要让他们看到人的本质。通过让他们阅读就可以实现。
  讨厌算术不等同于讨厌数学
  首先要传达给他们的是:算术和数学是不同的两种学科。
  算术是需要思考出算式并计算的。算式也是普通的基础计算。无论多难的问题,只要列出算式来,剩下的算术计算就非常简单了。
  另一方面,数学可以全部置换成问题。比如可以用鹤龟同笼的问题来说明。
  “仙鹤和乌龟一共三十只,一共有一百只脚。那么有几只仙鹤,几只乌龟?”
  从算术角度考虑的话就会这么想。首先,假设三十只都是乌龟。但实际上的脚只有一百只,假设跟实际有差别。这种非跳跃性的思维是费力气的。算式就是(30×4 -100)÷2,计算就很简单了。
  数学不需要费力思考算式,但需要解算式的能力。假设仙鹤为x,乌龟为y,那么就用x + y=30,2x + 4y=100这种方程去解。也就是费力的地方不一样。
  我是这样解释的。
  “你们之前做的是全部假设为仙鹤,或者全部假设为乌龟,这是不合常理的想法。
  “我们接下来学的是跟这个完全不一样的。要从解方程的学习开始。所以算术跟数学的区别很大。解方程通过训练,任何人都能解出来。所以不擅长算术的人现在也可以放心了。”
  这样来开始训练。但是最终还是需要“读写算”。解方程也需要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所以幼儿期的读写算训练仍然很重要。
  孩子学习的根基是在幼儿期的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读写算”,这个要彻底教好。到小学二年级之前,只教这个其实也就够了。
  如果这个基础打好,成绩就会像二次曲线一样上升。如果大意马虎的话,将来就可能摔一跤。
  孩子容易摔跤的有这么几个地方。大部分的孩子首先会在“比例”上感到迷惑。这是现在小学四五年级学习的内容。
  “比例”中有比较量、原来量和比例这三种数,读写算的基础如果没有打好,就理解不了这个概念。
  当然也不是不能挽回,下面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吧。
  比如在黑板上画一块蛋糕,问:“老师拿二分之一,你拿二分之一,这能听懂吧?”孩子都会说:“嗯嗯,能听懂。”
  然后画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蛋糕,说“老师拿大的那个蛋糕的二分之一,你们拿小的那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孩子们就会说“老师你好坏”。
  “为什么?不都是二分之一吗?”
  “原来它们的大小就不一样。”
  “是吗,这就代表总体量。”
  如果只在黑板上写数字,会有孩子完全跟不上,但如果给出具体例子,他们就会一下子明白。
  之后的数学题目全部都跟这个概念有关,所以“比例”的概念非常重要。
  所以如果不能理解“比例”的意思,之后的内容全部都跟不上。
  这样的话,孩子们首先就会开始讨厌算术。算术和数学的性质虽然不完全相同,但“讨厌算术,不擅长算术”的孩子们喜欢上数学的概率也肯定不高。他们会一直带着不擅长的意识接触数学。
  为了不讨厌算术,一定要好好理解“比例”的概念。
  像玩游戏一样设定限制时间
  稍微强迫人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会让他一下子提高很多。
  成长期的孩子就更是如此。
  我们在大黑板上写满了板书然后讲解的时候,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让学生做笔记。
  讲解完毕后,会让学生们问问题,老师边回答提问,边继续在黑板的空隙处写满内容。这期间也不让学生做笔记。
  等到所有问题都回答完之后,才说“好,现在可以记了”。一般来说慢慢写的话,十分钟总可以写完了。
  但一开始我们会说“给你们五分钟时间”,孩子们肯定会感到惊讶。但是不要管他们的惊呼声,边看表把控时间,边倒数计时说“还剩四分五十六秒”,这时大家就会认真做起笔记来。
  五分钟后,马上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使用这个方法进行四五次后,他们在五分钟之内就完全可以写完了。然后可以把时间限制在三分钟,然后是两分钟。
  之后会发生什么呢?学生们会只把自己不明白的部分和认为重要的部分写下来。自己能领悟的内容就不会写,只挑重点记。这样的话一分钟也是足够了。
  这就是成长。
  当然,也有孩子不能马上学会这种记笔记方法。
  但是不用担心,只要问他一句话就可以了。
  “板书上写的你都不明白吗?”
  “有的能明白。”
  “那就没必要把很明白的内容写下来了,只把你不懂的和觉得重要的地方写下来就可以了。”
  这样他下次就能学会了。
  而且理解的内容就不写在笔记本上,这样就不会不听老师讲课了,这也跟提高注意力联系了起来。
  他们会努力思考,除去那些有必要靠自己创造的领域,所谓的“会学习”就是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把老师说的信息妥善整理好、精细检查、提高效率。这就是处理能力高的表现。这个领域并没有创造性的东西,只要多做练习,就会很娴熟。
  在家里也可以尝试用这个方法。
  无论是算术还是汉字练习,把时间缩短,孩子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限制时间,就跟集中精力玩游戏一样,能学得越来越好。
      文章转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