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煮酒论史] 年羹尧手握重兵,知道情况不妙后,为什么不造反?(转)

[复制链接] 0
回复
120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8-11-12 15:35: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66文章916万总阅读

3

  • 分享到

  • [url=][/url]




年羹尧手握重兵,在明知处境不妙后,为什么不造反?2018-11-11 20:55清朝/人物/**

在清朝历史上,年羹尧要属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了。他二十一岁考上进士,三十岁成为四川巡抚,后又升任四川总督、川陕总督。可以说年羹尧的前半生一路平步青云。雍正**继位后,年羹尧更是备受重用,和隆科多(雍正的舅舅)成为了雍正的左膀右臂。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总揽西部一切事务,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年羹尧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在战场的表现却是非常出色。在他的指挥下,清军屡战屡胜,把罗卜藏丹津打的落花流水。
但发动战争是相当费钱的一件事,雍正初年国家财政状况也并不理想,西北的战事几乎耗尽了大清朝的财力。所以当雍正帝得知年羹尧率军在西北取得取得大捷之后,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册封年羹尧为一等公(非皇家宗室的最高爵位),并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了。雍正还在给年羹尧奏折的朱批中写道:“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由此可见当时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到了何种地步。
不过,此时的年羹尧,志得意满,做出了许多得意忘形的事。比如在他平定西北叛乱之后,进京面圣。雍正下令让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王公下马,其他官员一律跪迎。按说受此隆恩,年羹尧应该谦虚推让。可是他却只管骑着高头大马向城里走去,看都不看道路两旁跪迎的百官一眼。此外,他在雍正面前,也表现的居功自傲,无人臣礼。
年羹尧的种种行为,深深的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此后,君臣关系就急转直下。年羹尧在面圣后不久,回到西北。雍正发来谕旨,上面写道:“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这是雍正第一次警告年要慎重自持。
此后,雍正又频频发谕旨训斥年羹尧,甚至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被雍正拿来大做文章。明眼人都能看出,年羹尧这棵大树很快就要倒下了。年羹尧纵横官场半生,他当然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了。此时他面临两个选择:一、举兵造反;二、静观其变。
当时整个大清国最精锐的部队全部掌握在年羹尧手里,而且年羹尧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真要发起兵变的话,还是能对雍正产生很大威胁的。有人认为,年羹尧的权力都是**赋予的,如果造反的话,其麾下的军官士兵不会跟他。这种理解其实并不正确。年羹尧如果公然说自己要造反,下面的官兵当然不会跟他,但他可以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当时信息不发达,谁也不知道京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当年“九子夺嫡”(康熙年间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余波仍在。只要年羹尧瞎编说**在京城受到威胁,自己现在要率兵前去救驾,底下的官兵不明就里,也自然只有乖乖听命的份了。
所以,年羹尧真要起兵造反的话,号召力是不存在问题的。但他却有个致命硬伤:军队没有后勤供给。当时年羹尧的军队,一切供给都靠后方源源不断向西北输送。这给雍正继位初期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但也有个巨大优势,那就是前线将领无论怎么拥兵自重,都始终无法脱离朝廷的掌控。因此,年羹尧如果选择造反,那成功的概率并不大。
此外,当时的形势也并非到了鱼死网破的程度。年羹尧自恃功高,认为雍正不会对他过于严惩,所以实在没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举兵造反。
因此,年羹尧选择了静观其变。不久之后,等待年羹尧的就是一整套“温水煮青蛙”流程。雍正先是大量更换了四川、陕西、甘肃的官员,这些被更换的人都是年羹尧的亲信,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把年羹尧逼急了造反。然后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之职,调任杭州将军。再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又是不断的降职处分。
雍正四年,年羹尧被赐狱中自裁。当年叱咤风云的“年大将军”最终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不是好人,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