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吸烟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太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吸烟与多种癌症的发病有关,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等等。不仅仅是对吸烟者本身的严重危害,被动吸二手烟的危害更甚于直接吸烟者,故而戒烟就成了热点问题。各种戒烟机构层出不穷、各显其能,但是真正戒断者却微乎其微。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原因就是下面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其实,吸烟的本质是一种心理问题,若想真正的戒烟,那就需要从心因性因素进行调整和干预。
很多人会质疑,吸烟怎么还会和心理有关系呢?吸烟的初始是环境和社会因素造成的。青少年开始吸烟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好奇模仿、社交凑趣、逆反、自我表现等,当味觉和嗅觉适应习惯后,加之尼古丁对下视丘神经的刺激引起的振奋以及尼古丁入血后加速血液循环,脑细胞的氧气和氧料的供给增加致短暂的头脑清醒起到暂时的提神效果,这些感觉会让人很舒适,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这种长期的刺激一旦停止,就会有头晕、心慌、食欲下降、疲惫倦怠等身体上的不适,进而引发心情烦躁焦虑,若想缓解这些不舒适的状态,只能接受更多量尼古丁的刺激,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医学界,已经把过度吸烟定义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而对吸烟的深层心理剖析,吸烟,这个吸吮的动作,在精神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它是终身保留而不失的,吸吮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口欲期的儿童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养育者,基本没有行为能力,“口”是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焦虑。若在这个时期,孩童得到了充分的照顾,焦虑就会减弱,有信任感,虽然说不出来什么,但是这种内在的信任感将使其生活幸福。口欲期固结,若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其一生。人类在压力下选择一种符合自身地位的行为表达方式,压力其实不是导致吸烟的原因,因为压力可以找到很多其他的发泄形式,只是成年人因为彼此的心理戒备以及身份地位的原因,使得他们不易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对于沉默的要求将很有利于选择吸烟的倾向性。
故而吸烟属于口欲期退行的表现,退行意味着退回到人生的早期发展阶段,人们本能的去寻找能够带来安慰的情景,特别是面临一些困惑的时候,这种对安全感的寻求会更为强烈,而吸烟只是被择优选择的一种方式,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本身。所以,戒烟不是难题,若想真正的远离烟草带来的危害,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从心理保健开始,以身心健康截止,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