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著名作品包括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
△图 / 央视新闻微博截图
百年风云:心系建筑 作品遍布世界
贝聿铭先生,是享誉全球的最著名建筑师,投身建筑事业70多年来,优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贝聿铭曾这样说过。如今迈入期颐之年,回望百年历程,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宝石般璀璨,故乡的苏州博物馆日益展现出古典和现代融合的气质。
贝聿铭是一位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
他17岁高中毕业后,父亲本来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是当时的贝聿铭却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终选择了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从哈佛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职业生涯。70多年来,这位建筑界的华裔奇才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贝聿铭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追求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他的建筑作品散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
据粗略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贝聿铭1979年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
此外,他还于1981年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年获得日本帝赏奖,并于1986年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等。
不随波逐流 成就“最美建筑”
△ 资料图: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提到贝聿铭的代表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玻璃金字塔。不过,贝聿铭的这一设计最初在法国却遭到了众多非议。有法国人认为贝聿铭会毁了“法国美人”的容貌。
面对压力,贝聿铭将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坚持将自己的设计完善并建造出来。他曾说:“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结果,金字塔的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法国人还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
此后,贝聿铭还设计了波士顿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和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让他在美国国内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1979年落成的肯尼迪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还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此外,作为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因为中国设计了多座经典的建筑,包括中国银行总部、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等。他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苏州博物馆:贝老“最亲爱的小女儿”
1979年,贝聿铭被授予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1983年他又获得了被视为建筑业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当时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还在他的脑海中酝酿。此后的贝聿铭走向事业的又一个高度。
本世纪初,贝聿铭再次回到家乡苏州,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 资料图: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主馆。 钟升 摄
眼下正在苏州美术馆举办的贝聿铭文献展上,展示了2004年贝聿铭就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写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件。贝聿铭在信中写道:“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古城之中,将是展现苏州人文历史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使建筑与周边之古城风貌协调?如何将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与2500年的文明结合?这些都是我考虑得最多的问题,这不仅事关苏州,且对中国建筑发展有现实意义。”贝聿铭还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我希望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能走一条真正的‘中、苏、新’之路,三者缺一不可。”
落成后的苏州博物馆已然成为苏州地标建筑之一。深灰色石材的屋顶和白墙相配,给予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新的诠释。现代的几何造型错落有致与传统苏州园林的精巧融为一体。屋顶木纹百叶窗营造的室内温和的光线,将贝氏“用光线做设计”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创意取自米芾写意山水画的片石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将这座现代式博物馆与周边的拙政园、狮子林等旧园林结合得浑然一体。
对于贝聿铭来说,设计苏州博物馆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乡,同时也将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他将自己晚年这一力作视作“最亲爱的小女儿”。
数十年来,贝聿铭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也被认为“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
大师,走好!
综合:江苏新闻综合中国新闻社、央视新闻、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