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存款大战惨烈!一个月蒸发1.32万亿,央妈报告再揭真相!

[复制链接] 0
回复
150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3

主题

175

帖子

2228

积分

昭武校尉(正六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28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8-5-18 16:00: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读:存款流失越来越严重了。央行最新数据显示,4月居民存款大降1.32万亿元,为历史单月最大降幅。 当前,各家银行都“疯”了 ,采用各种办法抢夺存款。存款流失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怎样影响我们投资? 猫姐今天给大家分析一下。

01   存款流失越来越严重

中国存款有多少呢? 截止2017年12月末,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64.1万亿元左右。在这里面,住户存款达到6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达到57万亿元。你可以看出来,中国老百姓和中国企业是银行存款的主力军,他们占了银行人民币存款的74%。

从金额上来,中国的存款是非常多的,但近年来存款流失趋势越来越明显。先给大家看一个图。



从图很明显看到,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速直直下降。目前各项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已经降至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截至3月末,各项存款余额同比仅增长8.7%,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在这里面,个人储蓄存款降幅更为惊人,居民的储蓄率由2010年的16%下降到2017年的7.7%。四大行和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个人存款中的储蓄存款余额在今年一季度均出现负增长。

02   居民的钱去了哪里

居民的钱不存款,都去了哪些呢?去了这些渠道:

▌ 理财产品

现在居民的投资渠道在不断增加,股票、债券、信托、理财、资管、基金、P2P等等,愿意主动把存款作为投资品种的居民是越来越少,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更是家喻户晓。

以余额宝为例,去年年底,余额宝规模就达到1.58万亿,超过招行的存款总额。余额宝还只是货币基金其中的一个产品。当前,货币基金规模高达7万多亿元。

▌ 买房

买房对存款流失影响非常明显。

从2015年以来,全国各地房价上涨此起彼伏。炒房、刚需购房、投资购房三方合力,快速推涨各地方的房价。这种局势也逼得一些居民生怕房价上涨过快,不得不下手购买房产。

数据是惊人的:2016年住户部门贷款共增加6.33万亿元(新增短期贷款6494亿元,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房贷)为5.7万亿元),当年中国居民新增存款为5.16万亿人民币。

2017年居民贷款增加了7.1万亿(短期贷款增加1.8万亿!中长期贷款(房贷)5.3万亿元)。中国居民新增人民币存款下降到了4.6万亿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 2016-2017年中国居民存钱总金额小于借的钱总金额,负债在逐渐上升。换句话说,你今年辛苦存了10万元,但是又借了12万元。存钱减少,都变成贷款了,被居民们加杠杆买房了。这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会导致存款的减少。  

03   存款流失 银行很心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银行如果没有存款增加来源,放贷资金是个问题。

银行放贷资金主要依靠居民储蓄存款,储蓄存款越多,银行的低成本资金越多,用于放贷的资金也就越多。如果存款增加越来越少,而贷款需求越来越多,银行就会待价而沽。

存款流失本来就让银行着急,屋漏偏逢连夜雨。早前对存款有替代作用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因为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未来规模可能逐渐收缩。

“我们把存款放在最主要的方面,不是之一。”一位国有大行高管表示,“展望未来,整个社会的存款竞争非常激烈,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抓存款。”   

存款竞争压力直接导致贷款对外报价走高。 业内人士说,目前,很多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在15%-20%,未来不排除贷款利率水平进一步上升。

贷款更贵了。对于居民来说,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房贷利率上浮,目前首套房贷利率基本上浮10%以上,二套房上浮20%以上。

对企业影响也是明显的。

今年刚过去四个多月,已有共计20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上市公司一共11家,包括四川煤炭、大连机床、丹东港、亿阳集团、中城建、神雾环保、富贵鸟、春和集团、中安消、盛运环保、凯迪生态等,涉及金额合计高逾130余亿元。

这背后,和流动性趋紧、融资成本上升有关。在货币充裕的时代,很多公司习惯了买买买,各种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汇聚到这些公司手中,信用扩张得厉害,但实际的资金利用效率不尽如人意,到了今年,以“去杠杆”为代表的资金面变化剧烈,影子银行失效,银根趋紧,以前带新债还旧债的玩法已经不可持续,就出现了违约情况。

04   存款大战,不是激烈,是惨烈

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战目前已达到白热化程度,为了拉存款,各大银行不断上调大额存单利率、减费送礼,甚至借鉴保险业拉客户的做法。

▌第一招:对存款加息

银行最实用的一招就是提高存款利率。以建行为例,从5月4日开始,1万元以上定期存款利率较央行基准利率的上浮比例从此前的30%升至40%。中国银行北京营业厅也上调了部分定期存款利率,目前2万元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可上浮40%。

▌第二招:上浮大额存单利率

早在4月,银行已对“大客户”下手,多家银行上浮大额存单存款利率。目前四大行一年期30万大额存单均较基准利率上浮45%,有股份制银行100万起存的大额存单上浮50%,城商行上浮幅度达到55%。上调以后,城商行的大额存单利息达到近4%。

▌第三招:发结构性理财

结构性存款是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结构性存款当前已是银行揽存的主力。一季度中小银行、大行新增结构性存款占各项存款比重分别为49%、24%,而去年同期为18%、12%。

结构性存款可归为表内存款。当前,资管新规落地,保本理财将退出历史舞台,银行资产回归表内迫在眉睫,银行发行此类产品的动力较高,以此来应对揽储压力。

▌第四招:祭出降准

银行业资金紧张, 央妈早看在眼里。4月17日,央行宣布降准100个基点,以改善流动性。

目前降准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市场人士表示,还未感受到融资成本有明显下调,短期资金成本还有上升趋势。

05   如何让你的钱更值钱?  

看了上面这些,你应该能明白为何政府要防控金融风险、调控房地产市场了。

“房住不炒”。房价上涨产生的恶果很多,很明显的,现在国家不希望中国老百姓把钱继续投到房地产市场。我们要听党的话,历来听党话的人都获得了成功。

比如2014年,党放松楼市调控,降低利率,引导居民买房支持经济,那个时候听党的话的人已经享受到这波楼市上涨的红利。当前政府对楼市限购限贷,虽然很多一线二线楼市还在上涨,我们就不要接最后一棒了。   

如何让你的钱更值钱?

▌一是用来消费。赚钱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目前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降低各项税费,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大家可以更距离的享受到更好的商品。

▌第二,喜欢固定收益的,可以看看银行的结构性理财,比大额存单收益更好一些。
  
▌第三,风险偏好高的,可以选择境内优秀企业长期投资。2018年以来,证监会明确鼓励‘四新产业’上市融资成为市场热点,在国务院明确的国家政策指导下,政策执行的速度又快又精准。大家可以研究和跟踪一两家优秀中国公司,也许就能在某天发现机会,虽然这比较难。


延伸阅读:时间紧迫,中小银行危险了!

导读:资管新规继续发酵,存量业务化解难度较大,别看过渡期还长,留给机构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存量化解问题上,中小银行的压力更大。

▌一、留给机构的时间并不多

上周债券市场利率短端变化不大,长端小幅回升,曲线继续陡峭。整体曲线基本回到降准宣布前(4月17日)的水平,其实这也非常正常,既然央行说降准只是对冲流动性缺口,并不是货币政策变宽松,利率自然也不应该因为降准而下去。近期市场的热点集中在下面几点:

第一,资管新规继续发酵,存量业务化解难度较大,留给市场的时间并不多。虽然细则还没有出,但上周有媒体报道,监管还是会对存量业务的压缩制定计划的,到2020年底,每年压1/3。我感觉这个任务还是很艰巨:

(1)实际上不可能存量理财中的所有资产都在2020年底到期,非标和债券都有一部分是超过这个期限,所以还是面临2020年底存量资产的处置问题。期限错配的程度越大,这个存量处置的压力越大。

(2)即使是存量资产到期日在2020年之前,是否就能平稳消化也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平稳消化的前提是资产到期,企业能正常还钱,要么是企业真有钱,要么是企业循环滚动融资,借新还旧。

但是现在很多非标或者债券,这2-3年到期如果不能再融资,是根本没钱还的。所以,在信用收缩的大背景下,存量资产到期也未必能够兑付。而且信用风险频繁发生的现在,恐怕很多银行都会希望非标和债券更早到期,一旦不再给企业持续融资,实际上会形成企业资金链的紧张,反而加剧该企业未到期融资的风险,形成连锁反应。

(3)虽然资管新规也说了机构要给出压存量规模的计划,很多机构还是抱有侥幸,希望慢慢化解。但如果真的是1/3的节奏,那市场还是有压力。

一方面可能单个机构存量资产到期节奏就慢于这个速度,那么要提前处置资产,另外一方面存量资产压降节奏过快也影响到企业融资。

毕竟这么大的存量资产规模,是经历了这么多年才发展起来的,而要这2-3年压下去,速度还是快了点。

(4)结构上看,中小银行压力会更大一些。普遍而言,大银行理财做的早,这几年过了快速扩张期以后,增速更平稳一些(当然,也有一些股份制大行扩张速度太快),期限错配的程度也就会更小一些,而且底层资产的收益率较高,所以即使2020年底去处理,也不存在浮亏的问题。

但是相比之下,中小银行这几年理财扩张的快,而且要追求更高收益只能期限更为错配和杠杆更高。

更关键的是,中小银行在2016年利率低点时候,过度配置资产,导致目前资产浮亏太多,但很多都是成本法掩盖了,一旦2020年底要去处理资产,浮亏就盖不住了。因此,所以存量化解问题上,中小银行的压力更大。

(5)19年5000亿以下的银行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可能加剧中小银行化解存量资产的压力。对于一部分超期限的资产,如果不能卖给其他机构,大概率最终还是要回表。但是回表也需要表内负债去接。

而中小银行负债压力一直很大。如果从明年开始,中小银行的同业存单要纳入MPA考核,意味着这些银行负债又少了很大一块部分来源。根据我们的测算,中小银行普遍对同业存单的依赖度太高。

因此,别看过渡期还长,如果考虑上述的因素,存量业务化解的难度非常大,留给机构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其中中小银行的压力尤其大。

当然,考虑到存量化解的问题,央行确实有必要继续降准以缓和存量化解的风险。但这并不是货币政策宽松的体现,只是一种对冲,毕竟央行不可能看着金融机构出现系统性流动性风险。相信,下次央行再降准的时候,市场不会如这次一样以为央行是在放松。

对债券市场而言,存量资产化解的过程,伴随着信用环境的恶化和理财期限错配能力的降低,信用利差将出现趋势性的扩大,曲线也会出现陡峭化,这其实是过去理财扩张导致的结果的逆过程。

第二,信用风险频繁的阶段,首先需要警惕的是信用风险变成流动性风险。正如第一点的分析,今年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市场普遍的观点是,一旦信用风险爆发,利率债会更好一些。但现实往往并不是这样,这是因为:

(1)整体而言,信用风险的爆发会形成信用环境的恶化,加剧企业融资的难度,也会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收缩。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金融机构信用收缩,整个市场流动性也开始收缩,直到美国推出QE1后才缓和市场流动性紧张。

(2)微观情况看,特别是公募产品,一旦爆发信用风险,一定会面临赎回压力。而为了换流动性,只能先去卖流动性好的资产。例如2011年云城投事件,2015年股灾时候千股跌停,一旦公募产品面临赎回压力,别的卖不掉,只能先去卖利率债或者转债。

信用风险可能将贯穿全年,并且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流动性风险不可不防。当然,一旦信用风险引发的流动性风险逐步缓和后,利率债的表现还是要好于信用债。

第三,影响近期债券市场的驱动因素为:

(1)随着4月份数据的改善,经济悲观预期有所降温。至于通货膨胀,我们一直认为PPI比CPI重要的多,债券市场不看CPI已经很多年了。因此,经济基本面对债券市场的利多效应不大。

(2)贸易战没有进一步的消息,当然也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我们依然定义该因素为事件型冲击,有事就冲击一下,没事的时候市场也不会过于考虑该因素。

(3)虽然资金面宽松,但是对利率向下带动作用不明显。这是因为一方面有了4月下旬资金的紧张后,叠加5月份依然有资金流出压力,机构对资金面不敢过于乐观,并且机构也从对央行货币政策放松的幻想中回到了现实。

另外,短期利率今年以来已经向下明显修复,如果资金不能更宽松,短端利率很难继续下行,并带动长期利率下行。

(4)资管新规落地,大额风险暴露,5000亿以下银行的同业存单纳入MPA等问题,机构存量业务调整压力刚刚开始释放,虽然这是一个慢变量,但对债券市场还是有压力。

(5)海外市场利率回升,叠加美元升值,对国内利率也存在压力。

综合而言,我们认为今年年初以来的交易机会基本已经结束了,这可能也是全年最大的交易机会,后期面临的困难更多一点。

▌二、资管新规下,中小银行该如何转型

资管新规公布有几天了,资管行业面临共同的话题就是后期该怎么转型。虽然整个资管行业都有类似的忧虑。相比之下,大机构有人(投研团队更大),有钱(资本和资金优势),有渠道,政策上可能也更友好于大机构,因此大机构的转型应该更容易一点。

而由于我接触到的客户很多是中小银行的领导,深感他们的焦虑可能更严重一些,因此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当务之急应该是稳妥的消化存量业务。资管新规发布后,其实就是二个问题:存量业务如何化解,增量业务如何开展。

我认为对中小银行而言更重要是的存量业务的化解。毕竟过去几年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扩张速度要远快于大银行,因此也就造成了在2016年低利率环境中的错配和杠杆都更为严重。

而去杠杆过程中,央行流动性释放的分层性,更是导致中小银行举步维艰。也就是加杠杆的时候,加的猛的机构,去杠杆的时候压力就更大。

当然,银行可以说资管新规给的过渡期不是很长吗?但要注意的是,这个过渡期更像是给存量非标量身定做的,而且即使是非标,也面临企业到期流动性压力可能引发信用风险的问题。

而且据我了解,很多中小银行理财持有的或者通过委外账户持有的债券期限可能远超过2020年底,并且信用资质都比较差。如果2020年底之前债券市场不迎来一波牛市的话,存量的理财资产中的这部分债券如何减仓是一个大问题。

此外,监管要求银行给出存量理财资产化解的节奏和计划,肯定不会等到2020年底才去消化存量规模。一旦监管要求的存量消化速度超过存量理财自身资产到期的速度,那么银行理财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对中小银行而言,消化存量业务是关键,要保证存量业务不要出问题,平稳落地。至于新业务,反正规则和方向都比较明确,按照监管要求去做,只是客户短期不会认可净值产品也不会没有预期收益的产品,同时中小银行目前还缺乏投研能力,缺乏系统去做合规的产品。所以新业务在短期内一定是比较困难的。

代销或者投顾可能是未来中小银行理财的主要方向。中期内看,伴随着老百姓对净值产品的逐步认可,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还是会发展的,我认为代销或者投顾可能是中小银行理财的方向。

第二,代销方面。资管新规对新理财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客观的说,现在中小银行没用投研团队,没有系统,甚至没有合格投资者(要求较严格,如果没有,只能发公募产品,投向相对有限),这决定了很多中小银行是不具备开展理财业务的能力。

其实按照监管的要求,中小银行应该更多服务当地的实体,也就是隐含了中小银行少做理财业务的意思。

但居民和企业经历了短期的投资者教育后,还是会慢慢接受新的理财产品,中小银行还是需要给客户提供相应的理财产品。因此,代销也就成为一种可行的模式。几点比较关键:

(1)具备代销资格。这其实是废话,现在做什么都要求合规,你想代销产品,也还是要相关部门批准的。所以不管以后是否真实的开展代销业务,早点去申请资格总是好的。

(2)选择合适的产品。市场上有公募基金的产品,有券商的产品,还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托的产品,不是说什么产品都需要代销。而且不同的产品,投资门槛不一样,也是银行在选择代销产品时候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一点非常重要,虽然代销的是别人的产品。但客户是银行的,如果代销产品伤害了客户,最终影响的还是银行的声誉。而要选择合适的产品,核心就在于:

(a)银行要对金融市场有非常好的趋势把握,在合适的时间代销合适的产品。其实就是要自己做好大类资产配置。看好股票的时候,代销股票的产品;看好债券的时候,代销债券的产品。

(b)银行要根据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特点,对客户进行分层,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客户要推荐不同的产品。由于以后更多是净值型的产品,这意味着银行对客户的风险收益特征的了解要比现在更准确。很多时候,不是客户没有需求,而是银行把错误的产品推荐给了错误的客户。

(c)银行要评估机构的管理能力。代销产品表现的好坏由管理机构的投研能力决定。要充分评估这些机构的管理能力,这一点类似银行做委外之前要对管理人做充分的评估。实际上,我们资管在和银行做代销业务时候,就发现有的大行目前主要是针对投资团队和策略做的准入,非常细致。

(d)产品存续期间的监控和事后业绩归因分析。和银行做委外一样,不能买了机构的产品就不管了,要做到事中的监控和事后的业绩归因分析。这样才能保证银行代销的产品最终能给客户带来好的收益。事后的业绩归因有助于帮助银行更客观的分析机构的投资能力,并对后续的代销产品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综合而言,虽然是代销业务,银行不能只是“代销”,更应该全程参与到产品的运作中去,这需要银行做到:清楚市场方向,摸清客户需求,了解产品特点,熟悉机构投研能力,监控机构投资行为,合理评估产品业绩,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其实代销和过去的委外还多少有点类似:管理机构都不是银行自己,银行只是提供了客户资源。

银行委外的模式是银行发理财募集资金,然后委外,赚的是理财投资收益和给老百姓理财收益之间的利差,当然这个利差是不稳定的,取决于机构的管理能力。

代销则是银行直接把自己的客户和机构产品对接,看起来赚的是固定的代销费,比较稳定。但这个代销费其实也是不稳定的,如果产品没选好,伤害了客户,以后代销费也就没有了。

第三,如果说银行不愿意代销其他机构的产品,还是希望自己的团队来做产品,那么投顾可能是另外一个选择。顾名思义,投顾的意思是钱没出自己的账户,只是聘请外部投资顾问来帮助自己的团队做好投资。

投顾的好处在于:钱没有出来,符合监管的要求,现在很多农商行都面临资金不能出省的要求,投顾恰恰规避了这个问题。

钱在自己账户上,全程监控,避免了委外模式下的其他机构操作上的道德风险。更重要的是聘请的投顾可以帮助银行自己的团队更快的成长,这也是很多中小银行愿意聘请投顾的最大初衷。

投顾模式也是华创资管一直推荐的模式,我一直认为:投顾的终极目标是不用投顾。一旦银行自己的团队培养起来,自然也就不需要投顾了。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资管新规落地,理财业务对投资研究能力的要求会更高,这也使得投顾的需求会更大。

如上面的分析,虽然从形式上看,代销和投顾业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但两者其实本质上也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代销要做的好,前提是银行自己需要对金融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到对代销产品的全程参与和监控以及评估。而投顾的目的更是希望以此培养起自己的团队。

所以,本质上,都是解决短期内银行投研团队不足的问题,而长期也都是希望把自己的团队培养起来。

中小银行不妨两条路都试试,反正除了这两条,也没别的路走了。当然,不管是代销还是投顾,华创资管都期待和中小银行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

另外,近期资管新规虽然下发了,但是细则还没有出,加上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所以大家解读资管新规的时候还是存在很大分歧。我觉得有下面几点还是逃不开的:

(1)资管新规是纲领性的文件,行业的大方向已确定。细则不会突破它,更多只是解决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而细则影响的也只是市场节奏的问题。虽然资管新规较此前意见征求稿有一些变化,但是打破刚性兑付,净值化方向,禁止资金池,避免监管套利,严格穿透管理(向上穿透,向下穿透)等大方向还是非常明确和严格的。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指望细则出来就推翻这些大方向。所以行业的整合,存量业务萎缩,新增业务的匮乏都是不可避免的。

(2)从法不禁止即可干到法不允许不可干的思维的转变。过去的资管行业,创新是第一位的,所以大家秉承的是法律没说不让干的就可以干的原则。现在可能要转变思维,法规没有明确说可以干的,恐怕就是不能干。

例如,资管新规中说公募产品主要投标准化债券产品,如果按照过去的理解,既然没说不能投非标,是不是公募产品可以投非标?

(3)主动调整比被动调整要好,早合规比晚合规要好。这点可以参考2016年四季度以来的去杠杆过程。其实2017年初如果主动降低杠杆,重新开始,2017年的业绩并不会太差,目前压力也就不会太大。而如果一直扛着杠杆不主动调整,扛的很辛苦。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新盐城网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