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新盐城乐聚社区

楼主:老规矩 - 

[其他] 毁人一生的坏习惯

[复制链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07: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1节:固执己见(1)
  No.19
  固执己见
  人们总是习惯于低估自己,结果往往是弄假成真。对此,心理学家罗洛梅总结说:"许多人觉得,在命运面前,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打破现有的框架需要非凡的勇气,因而许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安于现状,这样似乎更舒适些。所以在当今社会,勇敢的反义词已不是怯懦,而是因循守旧。"
  现实中有很多人极为固执,不肯改变看法,要是遇到了这样不肯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那是一件比较头痛的事情。你必须努力说服他,先是改变原来的错误或者有缺陷的观点,接着就是要让他认可你的看法。很多时候,一个人即便是知道自己的看法不对,也不会立即接受你的看法,他会比较谨慎地考察一番之后,再选择自认为稳妥的方案。
  一个固执己见的人,需要这样改变自己。那就是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忠告:"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如此。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新的事物既然发生了,我们就应该把它当做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接受,并适应它,否则,我们将会被它毁掉。
  叔本华也说:"能够顺从,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不可能改变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在庆祝美军在北非获胜的那天,查理将军被告知他的侄子在战场上失踪了。后来,他又被告知,他已经死了。查理将军悲伤得无以复加,在此之前,他一直觉得生活很美好。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又用心带大了这个侄子,在他看来,他代表了年轻人美好的一切。查理觉得他以前的努力,正在丰收……可现在,他整个世界都粉碎了,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他活下去了。他决定放弃工作,离开家乡,把他自己藏在眼泪和悔恨之中。
  "就在他清理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封他已经忘了的信--几年前他母亲去世后,这个侄子寄来的信。那信上说:'当然,我们都会怀念她,尤其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支撑过去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你教我的真理,永远都会记得你告诉过我要微笑,要像一个男子汉,承受一切发生的事情。'"
  "他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于是,他一再对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不过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活下去。现在,他的生活比过去更充实、更完整。"
  这里并不是说,碰到任何挫折时,都应该逆来顺受,那样就成为宿命论者了。相反,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点儿挽救的机会,我们就要奋斗。可是常识告诉我们,事情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转机时,为了保持理智,我们就不要固执己见,放弃使自己无法生活下去的信念吧。如果我们在极其艰难的人生旅途上,也能承受各种压力和所有颠簸的话,我们就能活得更长久,能享受更顺利的旅程。
  同时,要防止遇到这样的事情:说服一个固执己见的人,放弃他的偏见,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好就是使对方立即说"是"。开始就让他说"是",使对方忘掉你们争执的焦点,愿意去做你建议他做的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亚力森的推销员,他使了很大的劲,才卖了两台发动机给一家大工厂的工程师。他决心要卖给他几百台发动机,因此几天后又去找他,没想到那位工程师说:"亚力森,你们公司的发动机太不理想了。虽然我需要几百台,但我不打算要你们的。你们的发动机太热了,热得我的手都不能放上去。"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06: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2节:固执己见(2)
  亚力森知道,跟他争辩是不会有好处的,急忙采用另一种策略。他说:"史密斯先生,我想你说得是对的,发动机太热了,谁都不愿意再买。你要的发动机的热度,不应该超过有关标准,是吗?"
  "是的。"--亚力森得到了第一个"是"。
  "电器制造公会的规定是:设计适当的发动机可以比室内温度高出华氏72度,是吗?"
  "是的。"--亚力森又得了第二个"是"。
  "那你的厂房有多热呢?"
  "大约华氏75度。"
  "这么说来,72度加75度一共是147度。把手放在华氏147度的热水塞门下面,想必一定很烫手,是吗?"
  亚力森得到了第三个"是"。紧接着他提议说:"那么,不把手放在发动机上行吗?"
  "嗯,我想你说得不错。"工程师赞赏地笑起来。他马上把秘书叫来,开了一张价值3.5万美元的订单。
  一本《影响人类的行为》的书说:"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已经行动起来,要求把'不'坚持到底。事后他也许会觉得这个'不'说错了,但是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心而坚持说下去。"如果要使你的意见被别人同意,你必须牢牢地记住:使对方立即说"是"。永远使对方觉得"我"重要!要知道,使"我"变成重要人物,是每个人的欲望。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而且它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巧!
  许多人觉得在命运面前,自己微不足道,打破陈规需要非凡的勇气,因而最终还是选择安于现状,实际上勇敢的反义词不是怯懦,而是因循守旧。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06: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3节:包容度小
  No.20
  包容度小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早已经是常见的现象了。也许是因为承受了太多的关注,这些独生子女长大之后的生活态度、处理事情的方式、与人相处的原则等,都进入到了社会学家研究的视野。
  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主义的盛行,也可以说是个人中心主义。过团体生活时,这些锋芒毕露的个人主义者,明显就表现出"小家子气",或者说是气度太小。在他们的眼中,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是势不两立的,原因就是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一面,却无法看到享受团体利益的优越性。
  根据心理学家安德鲁•都布林的说法,成为团体中的一分子,有很多益处,其中重要的几项是:
  有助于解决问题。我们常听到两个广泛而有意义的名词,其实就是指与团体成员融合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其一是综效,主要是指用团体的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效果。其二是相乘效果,当然最适用于"一加一等于三"或是"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说法。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因此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安全感。生涯初期属于探索阶段,在探索中学习经验、知识与技能,当你感到资源不足时,团体能提供学习机会以及发展空间。直到生涯中期以后,你认为有足够经验、能力与资源时,才可能自立门户或自行创业,即使如此,在团体中的安全感仍大于"单打独斗"。
  满足心理需求。在团体中可以得到归属感、亲和力、自尊心以及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归属感及亲和力,是由于工作场所已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交、联谊中心,你受到挫折时,会有人安慰你,甚至为你打抱不平;你得到奖赏时,很多人敬佩你、祝福你。这些心理上的需求,就在团体的喝彩中得到了满足,并具有激励性。
  由此看来,"融"于团体是绝对需要的。"融"与"合"可以统一起来,但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合"是指与他人的合作与团结方面的技巧,是实际上的行为或做法。而"融"则是指一种意识上的观念看法,就是指导自己加入他人,或者自己接受他人的一种认识。我们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看看缺乏包容度、极度个人主义的人,会怎样以及应该怎样:
  对别人表示兴趣。看看周围,"自扫门前雪"的现象最为普遍,个人主义者,对别人的工作、问题、挫折等,毫不关心。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值得关注的。试试运用下面的语句吧,它会让你收获更多。你的工作进行得还好吧?你愿意和我们分享你工作上的趣事吗?有没有头疼的问题?是否需要协助?这只是偶尔的关心,而且说出这些话来也并不难,但你所能得到的回馈却是相当可观的。
  做个好听众。我们常看到不少人,随时都在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当别人提出话题时,便转头就走。其实仔细聆听他人,代表我们专心、认真、细心、想把事做好,重视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在工作以外或休闲中多听,还能吸收很多不同的资讯。我们最大的缺点,就是只选择我们爱听的、想听的,但却排斥或忽略他人的宝贵经验。
  承认别人的价值成就。他有什么了不起?(是否自己了不起呢?)那种小事,谁都可以做。(你为什么不做呢?)他是他,我不是他!(难道他的优点你不以为然吗?)拒绝承认别人的成就,实际上是一种阻碍自己进步的想法,不仅对自己无益,而且还会制造与别人之间的隔阂。
  包容度太小的人,很容易出现上面所列举的陋习。这种人不要说享受与人融洽相处的乐趣,就是在生活中相安无事地过好琐碎的日子,对他们来说,也是极为难得的。
  想必住过集体宿舍的人,都不乏这样的经历,那就是一幕幕的打斗场面。即便是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遇见打架斗殴的事情。程度稍微轻一点儿的,出口污言秽语,好似不破口大骂,不足以解除心中怨恨。也许的确是有一方太过分,但是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双方能够较上劲,两个方面必然都是有问题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气度不够。 
  倘若每当一方心理上的无名火袭来时,另一方都能收敛退让,或者是找第三方来调解,那么,无论是在家里、单位,还是公共场所,都会减少许多大嗓门的詈骂吵闹,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和谐。
  包容度太小很容易引发矛盾,但是随时让别人知道,他在你眼中很有分量,哪怕只是偶尔的关心,你所得到的回馈仍会很可观。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06: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4节:泛泛之交
  No.21
  泛泛之交
  最近,智联招聘就"职场上有没有真朋友"作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认为肯定有的比例为39%,认为没有真正朋友的占19%,2%的人则表示不喜欢交朋友,27%的人认为可能会有,但自己没有碰上。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社会交际性质很强的人际交往中,大家对于彼此能否真正成为朋友所持有的态度并不乐观。也就是说,所打交道的人,多半是停留在泛泛之交的水平上,一般情况下,难以将内心更多的东西交给他人。
  由此,有关方面的研究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越来越冷漠了,尤其是在都市中生活的人群,甚至普遍存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这样下去的结果,只会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没有安全感、幸福感、快乐感、成就感。因为大家都将自己的内心,有限度地只向很小的空间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越来越功利了,要是从你这里捞不到好处,就和你没有共同语言。
  实际上,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职场上交朋友,出于纯个人功利性动机的比例并不高,在这项"职场朋友的好处"的调查中,21%的人认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帮助;11%的人认为对公司业务开展有帮助;12%的人认为可以一起创业闯天下;而认为职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信息,互通有无的比例高达29%;遇到困难可以互相鼓励的比例也有27%。
  关于"交朋友最看重什么"的调查显示,在"人格魅力"这个交友基础的问题上,认为"正直,诚实"等品格最重要的人最多,占19%;认为有共同追求的占10%;因为才华和能力而彼此欣赏的占14%;人格魅力占16%;互相之间的帮助占17%;客户资源的共享占4%;彼此不具备竞争关系占21%。可见,传统的道德追求,在交友中还是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的。
  诚然,生活中的朋友≠职场上的朋友,而且大多数人也认为,这是两种类型的友谊,要将二者混同,或者认为二者差异不大,可以很好融合,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33%的人认为,两种友谊"应该可以"共存于一对儿朋友之间,绝大多数人不是认为很难,就是认为多半会失败。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分开成为两个不同的交际圈子,在每个圈子中,大家都会有不同的朋友,尽管其中难免有少数"交集"。尤其是后者,泛泛之交的情况,就更为普遍。大家好像商量好了,只是共同玩一次、一段游戏,彼此谨慎地遵循一些规则而已,不需要也不必付出真的感情,事情过后,也用不着计较什么。
  正是因为持有这种想法,大多数人选择职业上的朋友时,认为选择同级别、不同部门的朋友,要比选择不同级别、相同部门的朋友要好,这正好可以说明:"职场友情"更加具备良好的共同基础,不应该成为人与人泛泛之交的理由。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工作中紧张的工作节奏,使得奔波于两点一线、朝九晚五的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和同事在一起。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比较多,容易成为互相安抚工作烦恼和挫折的朋友。另外,人们(特别是男性)不愿意把办公室里的问题带回家,而选择在朋友之间交流。加上项目运作和团队合作在工作中变得日益普遍和重要,当工作关系上升到朋友关系后,沟通合作会更加高效,这一切都加速了办公室友情的升温。
  如果在良好的同事关系的基础上,再增添上真诚的情感,稳固的朋友关系的建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且真正交心的朋友,即使不常见面,或很久没有联络,也不会忘记对方的存在。如果仅仅是职场上或生意上的朋友,在有很多业务或经济利益上的关系时,相互会联系密切;一旦和公司职位脱开,没有了业务联系,关系就会慢慢淡化,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情、精力的损耗。
  当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工作效率、工资都有了变化,自己的内心却像一个毫无改变的过道,甚至只是留下垃圾,没有闪光的记忆,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寻求改变物质生活的同时,别忘了也要用心经营你的内心生活,那是一个更值得经营、更需要经营的地方。
  每每忙忙碌碌,回头省思,发现自己的内心,像一个毫无改变的过道,甚至只是留下垃圾,生活如同一潭死水,那么就要好好经营你的内心世界了。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06: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5节:急功近利
  No.22
  急功近利
  生活中常说的急性子、毛手毛脚、心浮气躁、一口气吃出个胖子、一锄头挖口井等等,都是缺乏耐力,性格急躁的表现。对于这样的表现,深层的原因很复杂,比如社会的竞争压力、快速的生活节奏等。的确,由于生活的环境,我们很容易被改变。
  当然,由坏向好转变,是令人鼓舞的,但如果正好相反的话,就有必要引起注意了。比如缺乏耐心。尽管适度的急脾气,对于一件事情的完成,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总是不等话说完、不把事情前因后果弄清楚,就插话、抢话,那样就不好了。
  拿破仑•希尔曾对美国各监狱的16万名成年犯人作过一项调查,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些不幸的男女犯人之所以沦落到监狱中,有90%的人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忍耐力,未能把他们的精力用在积极有益的方面。铁的事实告诉我们,缺乏忍耐力是一个人在工作中最具破坏性的习惯之一。客户说了几句你不希望听到的话,你就立即针锋相对,用同样的话进行反击,这对你的工作业绩是一种致命的损害。
  在芝加哥一家百货公司受理顾客提出抱怨的柜台前,许多女士排着长长的队伍,争着向柜台后的那位年轻女郎,诉说他们所遭遇的困难,以及这家公司不对的地方。在这些投诉的妇女中,有的十分愤怒且蛮不讲理,有的甚至讲出很难听的话。柜台后的这位年轻小姐,一一接待了这些愤怒而不满的妇女,丝毫未表现出一点儿憎恶。她脸上带着微笑,指导这些妇女们前往相应的部门,她的态度优雅而镇静,使在场的人感到非常惊讶。
  站在她背后的是另一位年轻小姐,在一些纸条上写下一些字,然后把纸条交给站在前面的那位女郎。这些纸条很简要地记下妇女们抱怨的内容,但省略了这些妇女原有的尖酸而愤怒的语气。原来,站在柜台后面、面带微笑聆听顾客抱怨的这位年轻小姐是个聋子。她的助手通过纸条把所有必要的事实告诉她。有人对这种安排十分感兴趣,于是便去访问这家百货公司的经理。
  经理说,他之所以挑选一名耳聋的女郎,担任公司中最艰难而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主要是因为他一直找不到其他具有足够忍耐力的人来担任这项工作。访问者站在那儿,观看那群排成长队的妇女,发现柜台后面那位年轻小姐脸上亲切的微笑,这会对那些愤怒的妇女们产生良好的影响。她们来到她面前时,个个像是咆哮怒吼的野狼;但当她们离开时,个个像是温顺柔和的绵羊。她们之中的某些人离开时,脸上甚至露出羞怯的神情,因为这位年轻小姐的"忍耐"已使她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每个人应该有一副"心理耳罩",有时候可以用来遮住自己的双耳。对于所不愿听到的那些无聊谈话,可以把两个耳朵"闭上",以免在听到之后徒增憎恨与愤怒。
  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地做一件事情的确不容易,但是没有任何成功,可以就这样轻而易举达到。而且,缺乏耐心,在这个细节决定命运的时代,一样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往往太过急躁的人,容易在不经意之间忽视掉许多重要的关节。
  生命十分短暂,有很多建设性的工作等待我们去进行,因此,我们不必对说出我们不喜欢听到的话语的每个人进行"反击",不必对我们不喜欢的事物一一进行评判。即便是遇到自己急于想要实现的目标,更加需要冷静,情感冲动并不表示你已经制订好了计划、有了可行的方案、能够取得想要的结果。就像完备的考虑开始好像多花一点时间,但是它会更加有利一样。
  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地做一件事情的确不容易,但是缺乏耐心,在这个细节决定命运的时代,一样不会有好的结果。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06: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节: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第3章
  学习的误区
  No.23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的"学",很好理解,说的就是接受知识,而所谓的"思",就是深入思考,并且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发挥,有所创新。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解释起来也不难,但要具体坚持、付诸实践,却有很大的难度。
  小明是一名高中生,高中第一学期刚开学,数学老师就说:"'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考,先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怕艰难,持之以恒'这是大数学家苏步青的警句格言"。他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执行时却大打折扣,原来他只执行了头一句--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他便一味地做题。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做的题目不少,而成绩却似乎与"做题的数量"并不成正比。沮丧之余,他便向一些数学成绩出类拔萃的同学悉心讨教,他们都有同一句话:"题目可适当做少些,却要思考透彻。"
  但小明又犯了"思而不学"的大忌,既未深究何谓"适当",又忽视了"思考透彻"的要求,经常对着数学题思索,却想不出一个所以然。于是,很"轻松"地学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可想而知,数学成绩自然是一塌糊涂。小明回想了本学期自己在数学上所做的一切,怎么成绩不进反退呢?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将学与思很好地结合起来。
  由此也就可以知道思与学是不可分离的了。因为一切知识不是单靠个人的经验与认识,动用自己的心智也是同样可以获得的,但同时前人的知识的总和却又未必能呆板地应用于此时此地。我们既要有孜孜为学的精神,用前人的一切知识来充实自己,又应该有缜密思虑的头脑,以辨别这些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并发展这些知识。
  当然,绝对地"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都是不会有的,但是一般人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错误倾向。有些人只是努力地吸收、记忆各种知识,但他们不肯多用脑子去想一下。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有一些中学生讨厌代数、三角,甚至化学、物理,认为里面充满了需要背熟的枯燥的公式。但是假如他们能多思索一下,就不难明白,这些公式是如何地产生,是如何地相互关联着的,那么就不必逐条背诵了。这正说明,假如不思而学,那么学到的东西就永远难成为自己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问人,这本来是好的,但假如完全依靠别人,自己不作独立思考,那并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同时,也有一些人过分相信自己,他们想得太多,却学得太少,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陷于胡思乱想中。记得高尔基小说中曾提到过一个好几年把自己关在家里,想从三角学里证明上帝之存在的人。这或许算是思而不学的人。现在青年固然不至于如此荒诞,但是,不切实、系统地接受前人的经验学说而自以为是的人,我们也时有遇到。
  所以,"学而不思"者往往容易成为教条主义者、公式主义者,这些教条和公式堆在他们的脑子里,像是一批滞销的货物。"思而不学"者可能成为自命不凡而实则浅薄的妄人,他的思想其实只是胡思乱想。要免于此二者,必须"好学多思"。
  可能有人会认为上面所提到的小明的例子是针对学生的,又是数学问题,在其他学习中可能不适应,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得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现在我们提倡终生学习,知识浩如烟海,学习也是一辈子也无法完成的事业,任何时候都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
  小涛是某知名网站的编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十分卖力,编新闻稿也十分认真,但总是很难很好地完成任务,别人每天轻轻松松就能编三十条新闻稿,而他一天只能编二十条,他自己很奇怪,因为他为了工作还特意学了很多新闻学的知识,为什么学习的东西没有用呢?于是,他去请教一个老编辑,老编辑笑呵呵地指了指他的脑袋,对他说:"不是学习没有用,是你没有好好思考你所学的东西,你将他们连贯起来多想一想,总结一下就知道了。"于是,小涛就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融会贯通,果然编辑的速度提高了很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地变快,要想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如何学习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你还一直受苦学却效果不佳的困扰,如果你只是不断思索却没有扎实学习,那是时候告别学与思分离的痛苦了,记住孔子的教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06: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7节:缺乏怀疑精神(1)
  "学而不思"往往容易搞教条主义,这些教条堆在我们的脑子里,像是一批滞销的货物。"思而不学"则会使人自命不凡,容易胡思乱想。
  No.24
  缺乏怀疑精神
  学贵有疑,早在古代就有人提出了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苏格拉底也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同样重视疑问的还有培根: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思考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该怎么办"时,思维才是主动的,才能真正深入思考。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曾面对长空,发出著名的《天问》,他问天地变化,问世间冷暖。这些问题促使科学家、哲学家们深入思考,唐代柳宗元则专门写了一篇《天对》来回答。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如此出色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他说:"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解决问题只是实验手段的问题,提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有创造能力才行。"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喜欢质疑的人总是能够取得成就的。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就是这样。希尔伯特是一个想象力异常丰富、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作了题为《数学的问题》的报告,一举提出了当时数学领域中的23个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它们的提出,有力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为此,希尔伯特总结道:"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
  李政道先生在与中国科大少年班师生谈话时说:"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疑问?比如对牛顿软科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错的呢?……你的老师讲牛顿软科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这样的年纪还没有这样的态度,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事实上,质疑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对于一切总是不经思考而继承,让大脑成为装知识的篓子,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的。
  因此,从现在开始,做任何事都应有怀疑精神,多思考、多提问,不断创造辉煌的人生。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No.25
  贪多务广
  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由于太贪心,既想钓到大鱼,又想得到蜻蜓,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由于过分贪心,结果却失去了一些唾手可得的机会。
  陈琛是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刚刚考上研究生的时候,他就为自己作好了三年研究生学习的计划。英语是求职的一大硬件,陈琛的英语水平也还可以,加上研究生已经具备了报考英语专业八级的资格,因此,他首先就为自己定了一个英语专业八级的硬性指标。专业水平在求职过程中很重要,所以专业课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因此,除了完成学校和导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以外,陈琛的目标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找工作,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因此,陈琛为自己制订了一年的实习计划,积累工作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除此以外,陈琛家境不好,考虑到自己都这么大了,不应该再向家里要钱了,于是,陈琛打算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将研究生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赚出来。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06: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8节:缺乏怀疑精神(2)
  无可否认,陈琛是一个有责任心、有计划的人,但是,同样不可否认,他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三年研究生下来,他不仅感觉很疲惫,而且所定的目标也没有能够实现,英语专业八级没能通过,论文也没有能够在核心期刊上面发表,自己的身体却垮下来了,有一次竟然晕倒了。以他的水平,本来能够将毕业论文写得很好的,但最后也没有达到导师的期望。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陈琛给自己定的目标范围太广了,如果集中精力专攻一两个目标也许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可是他的精力过于分散,压力还很大,这就会影响到身体,甚至还会增加挫折感,最终失去自信。
  现代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心里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种种焦虑、不快,是迷失和被淹没在各种目标中的结果,而且很少有人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人一旦处于这种混乱中,内心就会失去平衡,变得没有条理,生活的目的也跟着盲目起来。今天想这,明天想那,甚至会出现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还会影响到健康。
  如果你也喜欢给自己制定过多的目标,不防每天早上花一点点时间,心平气和地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我人生中最主要的?大概不会是那些将来的名利和种种的担心,而是一种平静中的快乐与现实中的宁静。是你身边那些最近的事物,而不是那些遥远的目标。这能使你的人生停留在正确的轨道上,不再因为胡思乱想而偏离轨道,也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了。
  人对生活的迷失,一般来讲都是所要或所想的太多,而一时又达不到目标造成的。这种想法使大多数人失去耐心,反而错过了许多近在眼前的景色,丢掉了一些可以马上把握的机会,使人无法专注。往往总是做着这件事,又想着那件事,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只要沉静下来,一心一意地去学习,你就会变得快乐而有成就感,不会被那么多的目标所淹没。
  人对生活所要或所想的太多,但一时又达不到目标,便会失去耐心,容易错过许多近在眼前的景色,丢掉一些可以把握的机会。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06: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9节:过度施压
  No.26
  过度施压
  俗话说,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动力,但是,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所面临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度,压力就不再是动力,而变成沉重的负担了。如何应付这些压力,保持个体的情绪健康,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挑战,是现代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曾涯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一直是老师和家长心里的最佳学生。正因为如此,一直在团体中表现优秀的他认为自己在大学里也应该是一个佼佼者。但众所周知,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并且都是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多才多艺、聪慧优秀的学生大有人在。在这样的环境中,曾涯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某些方面的挫折也给他的压力增加了一些砝码。最后,曾涯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失眠、烦躁、郁闷、敏感与他如影随行,生活一天比一天紧张,最终不得不选择休学回家休养。
  现代社会中,像曾涯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还有不少的人由于压力过大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见,及时给自己减压在学习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
  产生学习压力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来自于社会,如升学、择业等的压力;有来自于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来自于环境压力,如学校、家庭、同学间互比等;也有来自于自身的压力,如考试成绩不好,缺乏自信,苦闷自卑等。其实大家的思想压力主要是来源于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而这些压力又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感到前途不明朗、情绪不稳定、仪表不出众、自卑、失落;父母期望过高、与父母缺乏沟通;功课繁多、成绩不理想、师生缺乏了解和关怀;同学关系不好、缺乏知心朋友等等。
  那么,怎么样才能正确地面对压力,使它成为学习的动力而不是绊脚石呢?
  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信心,进一步发展情绪调控、挫折应付能力,进一步发展学习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美国成功人士卡耐基说过:"一个对自己的内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对他自己有权获得的任何其他东西也会有支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对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实践证明,中学生的情绪对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愉快的情绪能维持稳定的注意力,使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他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再如,人在情绪高涨时,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解决问题速度比较快。相反,消极而不稳定的情绪就会干扰、阻碍学生的学习,降低学习效率,起反向推动作用。
  另外,从压力来源的角度看,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是减少不必要的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个角度上讲,压力实际上来源于你的期望值和你实实在在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差距,期望值减去你的能力就是压力。如果说我的能力很强,但我的期望值不高,那就没有压力;如果实际能力比较低,期望值却比较高,压力自然就大;如果我们的目标定得太高,脱离我们的能力范围,那我们就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甚至会因为挫折感而导致压力过大,并由平时的焦虑发展到考试特别紧张,成绩不理想,渐渐地,在烦恼与绝望中迷失自己。为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定的目标要实事求是,要做到量力而行,即"跳一跳,能摘桃子"的程度,以便激励自己。也许,在成功的牵引下,你会看到另一番天地。一个人要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无论是先天的条件,还是个人的努力都没有浪费,这就是你的成功。
  有一位外国诗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公路,就做一条小径。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不能凭大小来断定你的输赢。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所以,缓解学习压力关键是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正确地对待压力。只要你能正确面对自己,面对学习和社会,你就会化压力为动力,笑对生活。
  压力就等于动力,但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度,压力就不再是动力,而是沉重的负担。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06: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0节:目标不明
  No.27
  目标不明
  "有的放矢"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意思是射箭必须先有目标,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行动的方向。学习也一样,只有目的明确,学习的力量才能充足,才能努力坚持、持之以恒。顽强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超凡的智慧只在崇高的理想中显现。
  有一个小孩家里很穷,但父母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于是,贫穷的父母在孩子懂事以后,凑了一笔钱,带孩子来到当地最有名的餐厅,给孩子点了一份高级西餐。因为他们的钱只够孩子一个人消费,所以,父母就坐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孩子尽情享受着高雅的音乐、美味的食品、顶级的服务。很多人看到这一家人的行为都很费解,甚至想要批评教育那个孩子。可是,这对夫妻却不以为然,他们告诉孩子,如此的美味、如此受人尊敬的感觉是他们自己从来都没有享受过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这样。他们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妙的事情。今天父母可以凑钱带他来吃这顿美味,但是将来的一切机会都要靠他自己去争取。后来,这个孩子努力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个事业成功的人。
  是什么促使这个孩子发奋努力呢?是一种强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成为他学习的目的,就会给他很大的动力。每位有正常意识的人,其主要活动都是有目的的。目的越明确、越高尚、越积极主动,学习工作起来,动力就越大。居里夫人曾说过:"人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一定要达到目的。"居里夫人有明确的学习、科研目的,她才有巨大的学习、科研动力,在强大动力的驱动下,她才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攀登了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安于现状,没有人生期望或目标,没有明确学习是为自己的未来而投资、为自己的生存而积累、为自己的发展而储蓄的方法。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拿文凭,考职称,争得名与利,赢得钱与权,所以有人沽名钓誉;有人唯利是图、贪得无厌;有人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也有人一生谋权,玩弄权术……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当今社会,人类要经过胎教、幼教、普教、高教、职教、成教等终身教育,这样一个煞费苦心的"教育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学得生存本领、求得满意职业、创得幸福生活、追求真理奉献社会"。这既是教育的目的--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学习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人的学习价值。
  古人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云:"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伸则兼善天下,屈则独善其身。"不同时代的人怀着不同的学习目标,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时至今日,作为新时代的一分子,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做一个学习型人才。
  顽强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超凡的智慧只在崇高的理想中显现。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22: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No.28
  心浮气躁
  置身一个浮躁的社会,面对一个浮躁的时代,人本身也会变得浮躁起来,功利主义,浅尝辄止,追求物质的虚华……一切好像都变得匆匆忙忙,连原本最应该扎实的学习亦是如此,浮躁成了学习的一大恶习。
  管忠是一名大学教师,一个生于六十年代、学在八十年代的传统知识分子,八十年代这个对知识狂热追求的时代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他对于学术的态度极其严肃,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每年,他都要指导大量的论文,令他惊讶的是,他发现今天学生做论文的态度远远没有八十年代认真,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也与他自己当年有很大的不同。在八十年代,他们整天谈论的是各种各样的思想学问,互相之间比较的是自己看书的多少,在他的回忆里,他那个年代的学生比读书都是将书放在地上用尺子来量的,可是今天呢?他的学生们关注的是上网、时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逃课是家常便饭,论文是完成任务式的,至于学术水平自然就不用说了。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学术杂志水平似乎也越来越低,各种各样的书籍铺天盖地,但真正深刻的却没有几本……
  管忠很惊讶,是时代变化太快还是自己变得太慢?为什么那种扎实沉稳的学风一去不复返了呢?为什么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了呢?
  实际上,管忠的疑惑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的疑惑,浮躁确实成为了一种时代病,在学习上病得尤为厉害。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度繁盛,各种消费主义的盛行,让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对于学习这种需要静心的精神活动,难免会产生浅尝辄止的心态。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日常生活之中,人要接受这些信息就已经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了,再加上来自生存和工作的压力,能用于学习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对于必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自然也就打了折扣,可见,浮躁心态的出现是有肥沃的土壤的。
  学习,应该是朴实而真诚地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知识,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学习是"慢功出细活",只有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才能有不断的收获和进步。学习也是一种境界。进入这种境界,就会从中获得乐趣,活到老,学到老,养成不懈求知的学习习惯。
  不可忽略的是,要想改变浮躁的恶习,就要真正投入学习,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也不能人云亦云、浅尝辄止,要领会学习知识的本质,融会贯通,真正将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
                  
第31节:不联系实践
  有人说,学习的最高境界是"通",这虽然只有一个字,却是绝大多数人毕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因为它需要的不是三年、五年的时间,而是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它需要的不仅是一般的学习,更是深入地学习,如果你有志于追求这样的境界,如果你希望好好学习,请务必尽快改掉你在学习中浮躁的坏毛病!
  学习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而浮躁是这种追求的绊脚石,是达到境界的拦路虎。所以,一定要克服浮躁情绪。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22: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No.29
  不联系实践
  "实践出真知",这是一个无法打破的真理,说的是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同样要重视实践,只有将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否则轻则学而无用,重则酿成严重的后果。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纸上谈兵"的故事,其中的赵括就是没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最好的例子。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都比不上。因此,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还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赵奢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必将是赵括无疑。"        
  赵奢去世后,秦国大举进攻赵国,赵国派大将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计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秦军得知后,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拦腰截断,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纸上谈兵,没有把兵法知识与战争实践结合起来,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脱离实践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所以,我们要力戒漫不经心、无的放矢的学习,通过学习,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和工作水平,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研读理论、读书作文、掌握知识都是很好的学习,但也不能青灯黄卷,两耳不闻窗外事,沉溺于"书斋式"的学习。
  而在现实生活中,"纸上谈兵"还大有人在,这种人好大喜功、做事浮躁,不愿意扎实地进行基本功的学习和实践。比如在学做饭菜的时候,很多人一味地看菜谱,然后死记硬背地记下来,等到真正要做的时候,只会硬搬,结果只能做出一些无法下咽的饭菜。
  俗话说,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实践的人是书呆子,而只知道实践不会学习的人则往往是蛮干者,两种人都不会是最抢手的人才,真正实用的人才是掌握了足够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的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22: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2节:临时抱佛脚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假如你还在一味地埋头于书本当中,请务必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吧;假如你已经厌倦了源源不断地实践并且觉得毫无头绪的话,那你不妨停下来好好学习理论知识,踏踏实实钻研一下书本。总之,实践与学习合则两利,分则两弊,孰好孰坏,相信你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判断,那么就赶快采取行动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与学习合则两利,分则两弊。
  No.30
  临时抱佛脚
  "临时抱佛脚"一词最初出自唐朝孟郊的《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意思是年老才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后来人们就把平日不早作准备,到事情紧急时才匆忙想办法称作"临时抱佛脚",有时也说成"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句原本是说一些佛教信徒平时不虔诚,临到有所求时就抱着世俗功利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信仰,现在,已被广泛用来比喻平时不努力,不提前准备,事到临头才进行突击的各种事情,用在学习上尤其贴切,形容人学习不用功,到了考试时临时开夜车,发奋努力。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人都能引起共鸣,因为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绝大部分人在当学生时都有这样的经历,平时学习吊儿郎当,上课三心二意,做作业马虎了事,到了快考试的时候才开始看书、复习、做题,借同学笔记复印,甚至千方百计问老师重点,总之是极度焦虑,这就是典型的"临时抱佛脚"。
  很多人将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带到了进入社会以后的学习中,不仅仅在职称考试、资格考试中"临时抱佛脚",还在生活中的小事上"临时抱佛脚",往往失去了很多良机。
  何平是某公司的一个技术人员,由于是名牌大学出身,而且天性聪颖,因此很快就在公司的诸多同事中间脱颖而出,领导很器重他,经常叮嘱他继续好好学习业务,大有栽培之意。然而,何平并没有在意,心想:以我的聪明才智,到哪里都是一块宝,也就得过且过起来。不料不久之后机会从天而至,公司决定选一个技术人员到总公司去,为此公司组织了一次选拔考试,只要能在考试中拿到最好的成绩就能被选中。何平赶忙翻出一大堆专业书"抱起佛脚"来。考试前,何平满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没想到结果一出来,他就傻眼了,高举榜首的竟然是平时大家公认的傻小子兼书呆子小刘。后来何平才知道,小刘虽然天分不高,也不是名牌大学毕业,但平时一直在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一个是"闲时烧香",一个是"临时抱佛脚",孰好孰劣一对比结果就知道了,何平为自己失去的机会懊悔不已,但这都是他自己酿成的苦果,只能自己吞了。实际上,在平时的生活中,这样的结局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晴天准备雨伞,免得下雨时不能外出;白天准备手电筒,以便黑夜可以更好地行走;平时就要运动、要保健,不能受寒受暑,因为一旦生病了,不但自己要"抱佛脚",还会增加家人、朋友的麻烦。
  归根结底,"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和习惯产生的原因很多。"临时抱佛脚"是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只要通过短时间的努力就可以取得预期的成绩,认为不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能获得比较好的收获,但学习面前没有不劳而获者。
  所以,解决任何事情都不能有"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而应该早作准备,所谓"不预则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怎样才能在学习上完全告别"临时抱佛脚"的恶习呢?
  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学习规律。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就像高楼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在平时不断地努力,所以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学习就是要发扬这种驽马的精神,平时不断进取,即便每天只学一个小时的英语,一年加起来的效果也会非常显著,这样,只要平时少玩,面对考试就可以达到"大考大玩,小考小玩"的境界了。与其考试前拼死拼活成绩还不理想,不如将压力平均分散到平时的每一天,这样平时不累,考试不紧张,还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聪明的你还会"临时抱佛脚"吗?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22: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3节:追求高分
  一个是"闲时烧香",一个是"临时抱佛脚",结果也是两样:一个是硕果累累,一个是一事无成。
  No.31
  追求高分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曾经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为成绩而学习成了学习的一个惯性,在学校是为了具体的分数,走进社会是为了有形的成果,或者是切实的利益,文凭也好,奖金也好,荣誉也好,总之学习就是为了获得好成绩。殊不知,这恰恰是一个不好的习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曾经为了追求成绩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林均是一个很聪明的男孩,从小父母教育他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也没有辜负家长的期望,从小学开始成绩就名列前茅,经常拿满分,可以说是父母的骄傲。像很多孩子一样,他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星期天去参加各种培训班,晚上还会请家庭教师来辅导,于是,他顺利地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每学期都会拿回让人满意的成绩单,最后顺利地走进了重点大学。
  本来林均以为进入大学就不必再为成绩而努力了,但事与愿违,在大学期间,一切还是与成绩挂钩,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等。他一如既往地为了成绩而努力学习,但结果却令他大跌眼镜。由于他平时只关注成绩,参加的各种活动并不多,能力也没有培养出来,因此找工作的时候,被他所青睐的公司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只好进了一家很一般的公司。
  在个人问题上,林均同样备受打击,一味学习的他更像一个书呆子,不仅认识的女生少,而且也不受女生欢迎。他想起走进大学时父亲对他的教导:"中国现在的男女比例是107:101,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你将会找不到女朋友。"没想到的是,他好好学习了,成绩也很优异,他们公司现在的男女比例是7:1,现在他还是找不到女朋友。
  像林均这样的学生很多,我们管他们叫"高分低能儿",实际上,这样的高分低能儿的产生是社会教育观念畸形所造成的。许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只看成绩,这样不得不引起学生和家长对成绩的高度重视,但这样却带来很多弊端,比如经常按成绩排名次,这让不少孩子变成了"差生",而且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有些家长也会抱怨:"你怎么就那么笨呀?你看看人家……"在种种压力下,孩子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畏缩不前,开始无法接纳自己,自卑和压抑的心理越来越强。
  要改变这种状况,从大的方面来说,还要依赖教育制度的根本改变,这些因素不是个人所能够左右的,也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这并不是说个人就不能在改变这种状况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学习习惯的改变首先是十分有必要的。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切实改变学习上的不良态度和习惯,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绩。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改变一味追求成绩的坏习惯,首先就要搬掉眼前成绩这一片挡住视线的叶子。众所周知,对于一个人的衡量应该是综合的,不应该是片面的,更不能根据一个人的成绩简单地判断他的智慧、预测他的成就、估计他的能力。爱迪生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差,被公认为是差生,还被学校强令退学,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发明创造道路上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毛泽东上学的时候几何成绩十分差,但这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领袖。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么能用成绩束缚自己呢?
  就算你成绩不好,就算你现在还在为成绩而学习,只要你能移开视线,你就能看到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比如像爱迪生一样能对发明创造保持高度的兴趣,比如说像毛泽东一样忧国忧民的精神。只要你能认识到这些,学习本身就会其乐无穷,不求成绩又何妨?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06: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4节:自满自足
  高分是摆在眼前的一片叶子,因为它,我们看不到素质与能力这座泰山。
  No.32
  自满自足
  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态,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还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所以说,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特点,但这还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学习上也会有不同的坏习惯。对于年龄比较小,还没有经历太多世事沧桑,没有见过太多世面的人来说,在学习上就容易有自我满足的坏习惯。
  毛泽东曾经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儿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如果说崇尚知识、勤勉好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提高的动力和途径,那么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学习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虚心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了自知之明,才会更加虚心地学习。应当说,尽管我们国民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形势以及时代的要求还有距离。有的人实践经验丰富,理论修养却不高;有的人不乏一般文化知识,但缺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有的人具备管理才能,市场经济知识却相对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加不能满足。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仍满足于以往的经验和固有的知识,满足于一时之功和一得之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人生有限,学海无涯。不学习,意味着生活的停滞;离开对知识的不断追求,一个人就不可能在社会中自如地"游泳",更难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李育是某部门主管,由于单位小,大家的水平也都不是很高,他经常觉得自己还不错,也很受领导的器重,所以就放松了学习,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但有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今年,单位选派他到北京一家管理学院进修,他本以为自己和其他人的水平差不多,但进入学习过程他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很大,他不仅欠缺理论知识,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感到力不从心。相反,很多同学则是应付自如,游刃有余。他渐渐地感到自惭形秽了,原来自己只不过是井底之蛙,对自己估计太高,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中国古人早就指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吾生有涯,学无涯。知识的海洋何其浩瀚,个人不过是知识海洋中一只遨游的小船,怎么可能浅尝辄止,很快就知足呢?
  外国名人同样也说过这样的道理:人的知识就好比是一个圆,圆越大,周长越大,所不知道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大。所以要不断地学习,学无止境。很多大思想家,大学问家都有这样的精神,只有那些本身水平还不够的人才会满足于自己,没有谦虚的心态,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在现代社会,就更不应该满足了,这不仅仅是知识浩瀚的问题,原因还有很多方面: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本身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在你满足于自己,扬扬自得的时候,知识早就更新了,你一满足,就跟不上时代了。另一方面,这是一个人才济济,竞争很大的时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你有学问的人多如牛毛,他们都没有知足,你哪里有资格自我满足呢?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载着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前进,正是因为有了求知若渴的心态和永不知足的精神,人类文明才得以发展,科技才得以进步。如果爱迪生自我满足,今天我们也许还生活在没有电灯的时代;如果贝尔自我满足,今天我们就会还生活在"通讯基本靠吼"和飞鸽传书的时代。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06: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5节:好高骛远
  牛顿说,大的发明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他的谦虚教导我们:不具有那种天赋的我们,更应该不知满足,用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将人类文明的圣火代代相传。
  毛泽东曾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儿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No.33
  好高骛远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真正的道路在一条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与其说它是供人行走的,不如说它是用来绊人的,只有被绊后,人们才能发现道路的价值。这句话是对道路意义的阐述,同时也是对好高骛远者的忠告。
  在学习中,好高骛远的恶习危害尤其大。
  小云是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一直以来,她的学习成绩就不是太好,高考勉强过线进入了一所二类本科大学。按理说,她已经算是很幸运了,只要继续努力肯定也能有所作为。但小云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孩,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她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出国的计划。
  心高气傲的她将剑桥大学作为自己的首选学校。众所周知,剑桥是世界上的顶尖大学,外籍申请者不仅学业要好,还必须在各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当然也包括英语能力。有人劝小云申请一个要求相对较低的学校,但小云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为了保证在雅思考试中获得很好的成绩,她还想方设法报考了英语专业八级,而当时她的英语水平勉强通过国家六级。
  结果,可想而知,在专八考试中,她听说读写几乎全军覆没,而雅思考试体系与专业八级不同,她无法两头顾及,雅思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去剑桥的梦想自然也就破灭了。更残酷的是:由于她在英语和出国上耗费了太多精力,专业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再加上没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没有精力找工作,最后,在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她与很多好机会失之交臂,只有待业在家了。
  小云的例子很具有典型性,她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好高骛远。在学习上,很多人往往也会像小云一样,有很多美好的期望,加上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经常会出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坏习惯,最终的结果只有一种--惨遭失败。
  人们历来重视理想,所以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有理想固然是值得夸奖的,但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有理想的蚂蚁,它的理想是把自己变成了最优秀的蚂蚁;一个有理想的狮子,它的理想是把自己变成最优秀的狮子。蚂蚁想变成狮子,那便是好高骛远、痴心妄想了。台湾企业家吴灿坤羡慕"天边的彩霞",但更注重"脚下的玫瑰",所以他成功了。相反,小云只注意"天边的彩霞",不注重"脚下的玫瑰",所以她注定要失败。
  当有人劝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时,你或许对此不屑一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或许以为自己是鸿鹄,是大鹏,一展翅便能冲上云霄;你或许以为自己是盖世奇才,业绩一定远胜李嘉诚、包玉刚,但由于好高骛远,你终将一事无成。好高骛远只能使你眼光空茫、不切实际,不从小处着手、小钱赚起,从而原地踏步,功败垂成;好高骛远只能使你放弃许多现成的成功机会,不愿也不屑作艰难而漫长的原始积累,然而你没有量的积累又哪来质的飞跃?好高骛远只能使你浮躁狂妄、投机取巧,在美梦破灭时折桅返航、怨天尤人,终至一蹶不振。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得到最大的回报。从眼前的一点一滴做起、不畏艰险,从而积沙成塔,实现远大的梦想。
  因此,要想改变好高骛远的坏习惯,就要做到:
  在制定学习目标之前对自己作个全面的评估,这样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现状与实力,而在评估中要切实考虑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引起自己足够的重视。
  在选择努力方向或者是竞争对手时,尽量选择一个身边的熟知对象,比如同学、朋友或者亲戚,不要选择某方面特别成功的公众人物,有远大的志向固然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比尔•盖茨,选择一个切实的竞争对手,也不会打击你的自信心。
  当然,你也可以借助一些外力,包括让家长、朋友对你的学习计划进行评估,他们会在评估过程中纠正你的目标偏差,督促你更好地学习和改正这个缺点。
  总之,正如俗语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也不能吃成一个大胖子,记住:好高骛远的人只会一事无成。学习没有捷径,也不能速成,从切实可行的基础做起,脚踏实地地学习,长久地坚持,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好高骛远只能使你浮躁狂妄、投机取巧,在美梦破灭时,折桅返航、怨天尤人,终至一蹶不振。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06: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6节:求职应聘抓瞎
  第4章
  快乐工作法则
  No.34
  求职应聘抓瞎
  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铁饭碗"的时代了,求职找工作,早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面对五花八门的就业岗位、应聘要求,作为一个求职者,往往会茫然无措。即便是大致上能决定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方向,选择具体的工作,也仍然是令人头痛的事情。因为任何事情都难以十全十美,让人可以毫不犹豫非它莫属,所以需要权衡利弊。就是在这个时候,选择的痛苦呈现出来了,最后的结果差异,也让选择变得重要起来。
  大多数人在求职时,心中都有一定的价值判断,比如合乎自己的兴趣、优厚的薪酬、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一个考虑不成熟的求职者,在这个时候,便会像无头苍蝇,在喧闹的招聘会场,只好抓瞎一般,最终还得痛苦不堪,这显然是和快乐的人生追求相悖的。
  人要想永远得到快乐,首先必须作一项重要的决定,就是善用人生所给你的一切。如果你确实明白自己努力的目标、并愿意奋力去做,在此过程中不断摸索有效的方法并适时调整做法,那么人生就没有任何做不到的事。多数获得显著成功的人,都必然是遵循了上述的说法,或按照"必定成功公式"的步骤。其实,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就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比塞尔的小村庄。传说,村里从来没有一个人走出过大漠,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地方,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能走出去。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莱文对此感到很奇怪,他来到该村子向这儿的人询问原因,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结果总是转回出发的地方。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尝试着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莱文非常纳闷,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为了进一步找到原因,莱文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而莱文自己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跟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这个与莱文一起配合的青年就是阿古特尔。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多年以后,他的铜像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基座上刻着一句话: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职场也如同撒哈拉大沙漠,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就像要走出这沙漠一样,每天的工作都是处于走向成功的起点,而关键在于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
  俗话说:你能看多远,便能走多远。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的目的只是为养活自己,或者当做过渡阶段,抽时间考研,从不考虑生活质量和工作发展方向,更谈不上对自己的未来作详细的规划。每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都会遇到危机,有竞争的危机,也有失业的危机,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常常关注行业热点和了解后起之秀,及早发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尽可能匹配自己的工作,才不会在危机来临之时抓瞎。
  职业生涯设计绝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对每个刚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职场新人步入工作的头几年,是其树立职业意识或创业观念的关键时期,学会根据自身条件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合理筹划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要想成功,首先必须作决定,制定高远的追求目标、决定掌握自我的命运不受控于环境、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以及如何继续坚持,种种决定作得好,你便能成功,作得不好你便会失败。把你的目光放远大些,没有哪个人或企业是因为短视而成功的。
  只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才不至于像无根浮萍一样随波逐流,才能走向成功。
  一个考虑不成熟的求职者,往往像无头苍蝇,在喧闹的招聘会场到处乱撞,没有目标地乱撞,注定会失败。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7: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7节:频频跳槽(1)
  No.35
  频频跳槽
  好不容易选择接受某个职位,准备在新的位置将梦想变成现实,但是,我们立刻又面对这样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在很多情况下,工作与自己的感觉发生错位了。实际工作与自己的预期存在极大的落差。大多数人的工作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使他们不知道继续干下去的意义何在,似乎工作只是为了生计,能满足自己的乐趣或者其他,全都是很奢侈的追求了。
  于是更换工作的大有人在,说出来也很简单,就是想寻找到更符合自己设想的差事而已。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换工作成为家常便饭,频频跳槽司空见惯。要是一个人将一份工作干一辈子,那真要成为人间奇闻了。这样不知休止的动荡不安,大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跳槽行为,让我们想到了王强的故事。
  1989年,王强从理工大学毕业后直接被分到一家规划设计院。设计院在当地的影响力不错,效益也挺好的。他在这里一干就是五年,并且顺利地评上了中级职称。在工作的几年中,他还主持了不少重点工程项目,短短的几年就成为当地小有成就的"设计专家"。在那个时候,设计院中的"顶尖高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老前辈"。可以说,只要王强再耐住性子等上几年,弄个副院长或总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可惜的是,王强天性心眼直,看不惯那些纯粹论资排辈的"不平等"现象,于是"人挪活,树挪死"的念头就出现了,因此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跳槽。
  离开设计院没几天,王强就来到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工作。王强可能天生就是干白领的"料",加上公司的领导很喜欢他的设计风格,很快他就与公司上上下下打成了一片。上司也经常鼓励他,说只要他继续这样努力下去,升职涨薪是很快就能实现的,并且经理许诺让他3年之内当上单位的设计主管。一年后,该公司的经理竟然先他一步"悄悄"地跳槽了。刚来的上司比王强还年轻几岁,这位经理不欣赏他的设计风格,经常要他修改多遍才能满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王强毅然决定辞职走人。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7: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8节:频频跳槽(2)
  不久以后,王强来到一家IT公司从事网站策划。起初,这家用人单位的效益还是很不错的,不久,随着各大网站的兼并、收购,加上网络泡沫经济的破灭,该公司的业务量呈直线大幅下降。王强这次学乖了,他没有像第一次跳槽那样立即辞职离去,而是选择了与单位"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没有多长时间,王强就被上司"提拔"为部门主管,可单位在未来的日子里仍然没有摆脱困境,不久就关门"散伙"了。跳槽成了泡影还是小事,更为要命的是他必须重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应聘,王强来到了南方一家名气很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可谁曾想到,这家单位竟然是利用招聘的方式来为自己作宣传,并不是真正需要人才。新应聘进来的职员,白白地工作了一个月时间后,竟被以各种"借口"全部辞退。到后来,王强又连续跳了几家公司去做销售业务,销售业务本来不是王强的本行,再加上销售行业竞争激烈,而且不少用人单位本来就是"临时成立"的,这样王强从第一次跳槽后,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一次,王强有事回到老家,顺便拜访了当初工作的单位--规划设计院,发现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和他在一起工作的"老前辈"们全部回家了,现在的领导以及技术骨干几乎都是正规大学出来的"高材生"。和王强差不多大的同事,现在也都能享受到至少副总工的待遇了。所有办公室不但宽敞明亮,而且每台办公桌上配有一台计算机,能够24小时在线上网。
  看到这里,王强突然感受到了论资排辈的优越之处,无意中望了一下窗外,发现大道两边原有的稚嫩树木,已经变得高大挺拔了。想到自己已经在外漂泊了将近10年,还没有任何成就,不禁为当初的冲动跳槽后悔不已。
  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跳槽频繁的人,缺乏对职业的追求,从而无法获得事业的成就感;而且跳槽频繁、随意,也会对自己的个人形象产生影响,多数用人单位会认为经常跳槽的人,做事不负责任、马虎了事,难负大任。
  此外,跳槽随意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冲动性思维,在工作中遇到一丁点儿困难就想辞职。与人关系稍微有点儿紧张就想着离开单位;一看到别人的工作比自己好,就想跳槽去寻找理想的目标;更有甚者,会时不时地要去跳槽,总感到不换一个工作,心里不舒服似的。在这些人眼里,频繁跳槽能够解决一切头疼的问题,其实,他们只是在逃避现实。久而久之,这些人将会一事无成。
  其实,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它的优缺点,薪水不高,但同事关系很融洽;公司规模不大,但工作气氛相对和谐;公司发展很大,但压力过大,使你疲惫不堪。所以,我们要睁大眼睛权衡利弊,不能因为某一方面不满足而频频跳槽,那样永远也找不到平衡点。
  我们跳槽是因为现实太糟,迫不得己,但更真实的情况是我们无法承受压力,在逃避现实。所以不妨停下跳槽的脚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2564

帖子

8555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7: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9节:都是加班惹的祸
  No.36
  都是加班惹的祸
  激烈的竞争,不仅仅是对于个体而言,就是在几个单位之间、各个行业内部,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今天的职业人,之所以感觉到社会的挤压,很大程度上,是所在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团体,将具体压力转化到了自己的头上。
  我们时常不得不牺牲掉正常的休息时间及双休日,甚至"黄金周"长假。不用说,长时期这样下去,矛盾自然就会产生,等到化解不了的时候,职员很有可能面临的情况是:身体罢工、消极怠工、要求加薪、辞职走人等。
  加班的原因各式各样,人们可以找的借口也很多,但却往往于事无补。尤其是当加班与自己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时,一个"不"字更是没有办法说出口。面对这种情况,不像林莉这样来点"阿Q精神",大概就只有怨愤不已,最后和工作说拜拜了。
  "算了,我决定放弃后面的几天假期,提前上班了",这天上午,一脸倦容的林莉走进公司销假后,又一头埋进工作里了,"可怜我当初就是看上这家公司有休假福利,没想到的是,就算休了假,工作也没放过我。"
  林莉,26岁,单身。自去年来到这家外企工作后,长期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虽说工作这么紧张,可因为我是单身,加上父母都在外地,寄情于事业也是理所当然了"。可是,"女强人"也有渴望休息的时候。趁着"五一"长假,林莉提出了休年假的要求,假期共有15天,获批的林莉欢呼雀跃:"终于解放了!"
  4月29日,休假首日,林莉还得做些衔接工作,不停地给打来电话的同事和客户说"我正在休假,如果有事的话,您可以联系×××"。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几天,她还是不断接到上司的电话:"林莉啊,实在不好意思,麻烦你回公司一趟处理点儿事情……"无奈之下,林莉只好"复命",甚至有时还得加班加点,"命太苦了,我休假呀,居然还要加班。"
  如此反复了几日后,林莉对上司说要到上海旅游几日,其实她有自己的"小算盘":我在武汉,你找我加班好像理所当然,出了这个地儿,你总没理由了吧?上司欣然应允,林莉长舒一口气:总算能理直气壮休假了,不过她为上司的一句"保持联络通畅"的话耿耿于怀。
  果然,此话很快得到了应验,"林莉,你在上海吧?刚好那边有个客户最近想跟我们有业务合作,你顺便去拜访一下,摸摸情况……"接到上司的"指令",林莉恨得咬牙切齿:"走出了武汉,没想到也逃不出工作的'魔掌'。"其间,仍有同事跟她联系工作相关事宜,这一路旅行,林莉完全没有舒坦过,她一听到手机铃声响起就异常反感。
  "我分身乏术,索性不休息了吧。"林莉踏上回武汉的火车,她一路思考着:"敢情小女子我就有这等能耐,上司离了我都不行,一些同事也是,大小事务都得找我沟通?"林莉打趣地对自己说:"此番想法不过是演绎'阿Q精神'而已,要不然,真是要对这次糟糕的度假经历欲哭无泪了。"
  也许这还是比较平和的情况,有的人因为长期加班,不仅身体吃不消,发生上班族常见的疾病,如颈椎病、腰肌劳损、视网膜脱落等,严重的还会在精神上受到伤害,由此引发的家庭不和、同事间关系不融洽,甚至职员因为加班的事和管理者吵得面红耳赤、彼此相见如仇人似的,也不乏其人。长期加班,的确祸害无穷。
  有的时候,实在是被手头的工作逼着通宵达旦的人,被人称为工作狂,无论这些人是自己主动,还是被上面的"头头"刀悬头顶,实际上都是近乎一种病症。换作任何人,能够好好休息,何必要自讨苦吃,没日没夜地在文山会海中消磨掉自己的生命呢?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加班"就意味着时间、精力的不对等支配。
  在有些单位,员工的工作时间不知不觉就超出八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达到十五六个小时,这时我们就要注意了,或许我们正在接近加班危害爆发的边缘,或者是身体,或者是精神会发出警报。我们首先要找出造成时间、精力不对等分配的原因,是工作方法上的问题,还是任务本身安排不合理?如果是前者,毫无疑问,我们需要调整自身,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向经验丰富的人请教。如果是后者,无论这种不合理是因为临时变动造成的,还是长期以来就不科学,我们都应该积极寻求改变,身体长期超负荷运行,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各位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