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老槐树 - 

[人物掌故] 神话是真实的历史

[复制链接] 34
回复
1361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27:30 | 只看该作者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又名《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穆天子传》主要记载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
  《穆天子传》比较详细记载着周穆王从洛阳出发,沿着晋、陕、甘、青进入新疆,到西王母之邦,与该邦女首领西王母相见的情景。西王母与周穆王互赠礼品,在瑶池的筵宴上相互对歌述志。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彬彬有礼,对穆天子应酬自如,是一位具有君王气象的妇人。在神格上,她自称是“嘉命不迁”的“帝女”(即上帝的女儿)。

  “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周礼》曰“纯帛不过五两”。组,绶属。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

  历代许多学者对于《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的远游行程抱怀疑态度,对《穆天子传》的可靠性提出质疑。清代学者姚际恒是力主《穆天子传》为伪书的代表。经过考证,他认为《穆天子传》源出《左传》、《史记》,多用《山海经》语,体例则类似起居注,应当是汉朝以后好事者的伪作。一些疑古派文献学者,则进一步断定其为晋人的伪造。法国学者沙畹,甚至以为穆天子并非指周穆王,而是指秦穆公,故《穆天子传》与《山海经》一样,属于荒诞之书,毫无史料价值。
  今学者常征曾读过洪颐煊氏校注本《穆天子传》,竟发现书中所记山川村落都可一一考出。他又与《水经注》对照,有郦道元据《穆天子传》注释有关山川的明显痕迹。惊讶之余,他用力研究,逐条加以排比训释,终于在1977年完成《穆天子传新注》一书,力证其书不伪,并且明确指出,“《穆天子传》者,西晋所出汲冢周书也,非晋人伪造,非汉人伪文,亦非战国时人作”,而是“身随周穆王征巡四海的周史官作的先秦古籍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27:41 | 只看该作者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西晋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竹简的一部分,体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一般就称《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一部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被盗墓者发现的古代史书,是一本编年体的史书。由于它当时被埋藏于魏安釐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里,所以能够避过秦始皇挟书令导致的焚书运动。它记录了从传说时代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
  《竹书纪年》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大异,比较接近史实,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等。此外,有的还与甲骨文、金文符合。《纪年》记“(殷)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与《史记?殷本纪》等以中宗为太戊不同,但与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称谓却完全相合。《史记》所记战国年代往往混乱矛盾,如齐国的桓公陈午,《六国年表》、《田敬仲完世家》两处都说在位六年,《纪年》作十八年,金文陈侯午敦记载有陈午十四年事,足证《纪年》为史料可信。
  《竹书纪年》相对于汉儒经典太异类了。实际情况是,《竹书纪年》冲破了儒家古代历史体系。让我们以禅让为例来说明这一点。禅让在儒家伦理道德治国体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以礼以仁治国的典范。《竹书纪年》上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还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就是舜,显然是舜监禁了尧,流放了尧的儿子才登上王位的,哪里有什么禅让?《韩非子?说疑》一言以蔽之:“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关于商王朝重要辅臣伊尹,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逐了商汤的长孙“太甲”自立,太甲在桐宫被关了两年多,后来伺机从桐宫逃回王都,杀了伊尹,恢复了王位,还宽宏大量地对待伊尹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分了伊尹的田宅。原文是:“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但在儒家的史料中,故事变成了这样:太甲继承王位后不听伊尹的劝告,胡作非为起来,太甲被伊尹关在桐宫,深为悔恨,终于改邪归正,有了良好的表现,于是伊尹又把他迎回都城。伊尹称赞太甲悔过自新。太甲则回答:“过去我曾经违背您的教导,将来希望您继续指导我走正路。上天制造的灾祸,还可以躲避;我自己制造的灾祸,就没有办法逃脱了。”由是,发动宫廷政变篡夺王位的伊尹一下子成了大公无私的圣人。以上观点,和正统是完全不同的。
  作为战国的古代史书,《竹书纪年》是最可珍贵的资料。为什么知名度低呢?有人认为,上古时代根本不是儒家说的那么淳朴,而是与后世宫廷政治一样的血腥,但是儒家根据自己的见解,孔子为了宣传古世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与今世的“礼崩乐坏”相比较,不惜篡改古史,搞什么“一字褒贬”、“为尊者讳”等等,孔子因此就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笔法误人,一至于斯。儒家所谓“为圣者讳”,“为尊者讳”,“一字褒贬”等等手法为后世史学家所法,历史的真相在这些史学家橡皮泥式的笔法中变得面目全非,信史需要后世的史学家花费大力气去考证,这是儒家史学观给传统史学带来的后果之一。
  在思想和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为了政治目的,将一些圣贤的见解和思想的影响扩大了,以致使其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禁锢作用。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 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1901年以来,共有700多人或组织获得诺贝尔奖,201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一位美籍日本人和两位本土日本人获得。算起来已经有13位日本本土的科学家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但至今无一中国人获得该奖,这种事实无不让中国人感到遗憾和迷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27:58 | 只看该作者
 《汉武帝内传》
  《汉武帝内传》,又作《汉武内传》、《汉武帝传》,共一卷。明清人有云为汉班固或晋葛洪撰者,皆无确据,实为后人伪托。《四库全书总目》云当为魏晋间士人所为,《守山阁丛书》集辑者清钱熙祚推测是东晋后文士造作,二说大致不差。
  《汉武帝内传》载:七月初七,王母降,自设天厨,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像鹅卵般大,圆形色青,王母赠帝四颗,自食三颗,帝食后留核准备种植,王母说这种桃三千年才能结果,中国地薄,无法种植。这时的西王母已是一身帝后打扮的绝色佳人,她上殿接见数千神仙,俨若女仙领袖。
  《汉武帝内传》自汉武帝出生时写起,直至死后殡葬。其中略于军政大事,而详于求仙问道。特别对西王母下降会武帝之事,描叙详尽。本书道教意味浓郁,被收入《道藏》。

  王母曰:“夫欲修身,当营其气,《太仙真经》所谓行‘益、易之道’。‘益’者益精;‘易’者易形。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也。‘灵’者神也;‘宝’者精也。子但爱精握固,闭气吞液,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液,液化为骨。行之不倦,神精充溢。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形易’则变化,变化则成道,成道则为仙人。吐纳六气,口中甘香。欲食灵芝,存得其味,微息揖吞,从心所适。气者水也,无所不成,至柔之物,通至神精矣。此元始天王在丹房之中所说微言,今敕侍笈玉女李庆孙,书录之以相付。子善录而修焉。”
  王母乃遣侍女郭密香与上元夫人相问云:“王九光之母敬谢。比(比原作但,据明抄本、陈校本改)不相见,四千余年矣。天事劳我,致以愆面。刘彻好道,适来视之,见彻了了,似可成进。然形漫神秽,脑血淫漏,五脏不淳,关胃彭孛,骨无津液,脉浮反升,肉多精少,瞳子不夷,‘三尸’绞乱,玄白失时。虽当语之以至道,殆恐非仙才也。”
  帝既见王母及上元夫人,乃信天下有神仙之事。其后帝以王母所授《五真图》、《灵光经》,及上元夫人所授《六甲灵飞》十二事,自撰集为一卷,及诸经图,皆奉以黄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以珊瑚为轴,紫锦为囊,安著柏梁台上。数自斋洁朝拜,烧香洒扫,然后乃执省焉。帝自受法,出入六年,意旨清畅,高韵自许,为神真见降,必当度世。恃此不修至德,更兴起台馆,劳弊万民,坑降杀服,远征夷狄,路盈怨叹,流血膏城,每事不从。至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天火烧柏梁台,《真形图》、《灵飞经》、录十二事《灵光经》,及自撰所受,凡十四卷,并函并失。王母当知武帝既不从训,故火灾耳。其后东方朔一旦乘龙飞去。同时众人,见从西北上冉冉,仰望良久,大雾覆之,不知所适。至元狩二年二月,帝病,行周至西,憩五柞宫。丁卯,帝崩,入殡未央宫前殿;三月,葬茂陵。

  西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字通,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子、汉文帝刘恒孙、汉高祖刘邦曾孙,其母是皇后王氏。四岁封为胶东王,七岁时册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在位时期,汉朝盛极,《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然而史学家亦常批评他过分迷信及暴虐。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记述的《孝武本纪》,可概述为汉武帝迷信求仙的一生。《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28:11 | 只看该作者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原本姓张,平原羌次(今陵县神头镇,另说山东惠民县)人,西汉辞赋家。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抒发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璧》、《试子诗》等,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倍加称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
  在道教中,东方朔为汉代仙人。《洞冥记》记载,东方朔小名曼倩,年三岁,天下秘谶一览,暗诵于口。元封中游檬鸿之泽,忽见西王母采桑于白海东方朔之滨。相传其为太白星之精。《独异志》卷上曰:“汉东方朔,岁星精也,自入仕汉武帝,天上岁星不见。至其死后,星乃出。”《太平广记》卷六称有黄眉翁指母以语朔曰:“昔为我妻,托形为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也。”另据《列仙全传》记载,其后仕汉武帝为太中大夫,武帝晚年好仙术,东方朔博闻强识,常以神仙灵怪、方外异事说汉武帝,颇善星历。据《汉武帝内传》记载,东方朔乘龙飞去,不知所终。又据《洞仙传》记载,东方朔师太上真宫谷希子,得受阆、钟山和神州真形图,后为西王母之侍臣。
  此外,《通惜篇》还讲述了东方朔与汉武帝的两则故事。其一称西王母七夕降于九华殿,以五桃赐予汉武帝,东方朔从殿东厢朱乌牖中暗视之。王母说,这个小儿曾经三次来吾处求此仙桃。其二称武帝得到了不死之酒,给东方朔看,东方朔接手后,一饮而尽,汉武帝大怒,想要对东方朔实施处罚,东方朔曰:“杀朔若死,此为不验,以为有验,杀亦不死。”汉武帝对此十分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28:22 | 只看该作者
 《淮南子》
  《淮南子》又被称为《淮南鸿烈》或《鸿烈》,是刘安在做淮南王时“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撰写而成的。此书虽为多人合作完成,但“为人好书”、“善为文辞”的刘安,则被公认为是名副其实的“主编”,《淮南子》中必定有他亲自撰写的文章,这本书也大体上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思想。
  公元前122年(汉元狩元年),汉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进入淮南,从刘安家中搜出了准备用于谋反的攻战器械和用来行诈而伪造的玉玺金印,自知罪无可赦的刘安被迫自杀。
  《淮南子》原为鸿篇巨制,共有“内书”21篇、“外书”33篇和“中书”8卷,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轴,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多个领域,是汉代道家学说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流传至今的《淮南子》仅仅只剩下“内书”21篇了。
  《淮南子》吸取了《老子》、《庄子》,特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成为集黄老学说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对“道”、“天人”、“形神”等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同时又在继承春秋时的“气”说与战国中期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论”的概念和系统的宇宙生成论。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笃信修道炼丹,一次遇到八个鹤发童颜的老翁,拜他们为师,学习修道炼丹,丹药炼成后,汉武帝派人来抓他,他情急之下喝了丹药,成仙升天。他的亲友也赶紧喝药成仙。刘家的鸡狗因吃了炼丹锅里的丹药也成仙了。传说汉武帝听到淮南王成仙的汇报后更加相信神仙的存在,并到处去寻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28:50 | 只看该作者
  地理之谜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该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
  “夏商周断代工程”背景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此前的历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过,他看过有关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虽然其中也有年代记载,但这些年代比较模糊且不一致,所以他便弃而不用,在《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无具体在位年代。因此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目标
  一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二是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三是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四是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工程完成后所提出的结论引起多方的批评和争议。关于夏、商、周年代的确定仍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结论。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至今没有找到过夏、商、西周的王陵,这也使得夏、商、西周朝代的存在无法被确定。
  在《山海经》中有多处提到了远古时期帝王的埋葬地,其中有: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海外南经》)
  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海外北经》)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海内南经》)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海内西经》)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大荒南经》)
  ……

  埃及是被公认的文明古国,它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埃及的历史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埃及历史上所记载的法老的陵墓几乎全部被挖掘、认证过。而中国历史中所记载的西周之前君王的陵墓为何一个也没有被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29:04 | 只看该作者
昆仑山
  昆仑山在神话中有崇高的地位,在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也是“万神之乡”。《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它是海内最高的山,在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昆仑山方圆800里,高达七八千丈。上面长着一种木禾,高四丈,粗够五个人合抱的。山的每一面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按:古人所说玉石,并不是现代指的真正的玉,即优质石)作栏杆。每一面又有九道门,每道门都有开明兽在那里看守着。开明兽是位半人半兽的神,身躯有一只虎那么大,九个头,长的都是人面,向着东方,立在昆仑山上。昆仑山是百神所在的地方。
  昆仑山与古代的夏、周、羌几个民族的活动都有联系,在古代神话中的地位,类似于希腊神话的奥林匹斯山。《山海经》提到过几十座山,昆仑山雄踞为冠。它作为天帝的都城,自然为天帝所统治。据说,这位天帝便是黄帝。黄帝派去管理昆仑山的神叫陆吾,也是半人半兽形,人的面孔,虎身虎爪,长了九条尾巴。(见《西山经》)民间神话中昆仑山上的主角是穆王,他乘坐八匹马拉的车子与西王母为爱而相会。周代穆王继位时已经50岁了,在位55年而崩,是古代的长寿帝王。也许因为他长寿,后世便有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到了帝台的西王母;有的说穆王西巡,有偃师求见,有的说他与西王母一同成仙而去等等。
  昆仑神话是中国神话的主体部分。昆仑山传说有一至九重天,能上至九重天者,是大佛、大神、大圣。西王母、九天玄女均是九重天的大神。典籍记载,西王母在昆仑山的宫阙十分富丽壮观,如“阆风巅”、“天墉城”、“碧玉堂”、“琼华宫”、“紫翠丹房”、“悬圃宫”、“昆仑宫”等。
  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其具体位置在哪里?很多人认为是在青藏高原的山脉,如昆仑山(现在的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等种种说法,问题是青藏高原的山脉平均海拔5 000-6 000米,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终年有不化的高原冻土层,不适合发展农业。
  一些记载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水经注》:“昆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
  《昆仑记》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

  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
  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
  《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
  昆仑山到底在哪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29:17 | 只看该作者
 香巴拉(香格里拉)王国
  香巴拉王国是梵语“极乐世界”的音译。香巴拉是佛教中所说的理想圣土,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天堂,一说与藏语中“香格里拉”(意:心中的日月)所指相同。
  在藏传佛教中,香巴拉王国的所在始终是个谜。数百年来,西藏的喇嘛故意将此王国隐藏在迷雾里。香巴拉王国到底存在与否,喇嘛对外界的说法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按照藏传佛教的教义,香巴拉首先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王国,只有受过《时轮经》灌顶的人才能到达那里。香巴拉的准确地址只有一个:在Sitha河的那边。但此河在任何地图上都找不到。几百年来寻找香巴拉的人几乎把克什米尔和北极之间的所有地方都寻找遍了。从图上看,香巴拉的地形就像一个坛城,呈轮状或有八瓣的莲花状,每一瓣都是一个由总督治理的行政区,每个行政区有一亿两千万个村庄,整个香巴拉的边缘是无法逾越的雪山。香巴拉的中心是它的首都,此城即使在夜晚也亮如白昼,国王居住在一座由金刚石做成的宫殿里。城里有一个太阳神殿和一个月亮神殿。王宫的南边有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里有时间之神与时间女神的神殿,它是由五种珍贵物质——金、银、松绿石、珊瑚、珍珠建成的。
  几乎所有的成熟宗教,都有其“彼岸世界”。作为藏传佛教大乘佛教的“彼岸世界”就是“香巴拉王国”。香巴拉王国无论是信仰上的存在,还是事实上的存在,或者说无论是神性的香巴拉王国还是世俗的香巴拉王国,其存在都是与“浊国”相对立而言的。
  在藏传佛教发展的历史上,无论香巴拉王国的存在具有多大的神秘性,它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和继承上,一直是作为“净土”的最高理想被提到的。因而,在藏传佛教的传说、记载和信仰中,其历史便显得格外的隐秘和神奇。
  关于香巴拉的一切只记载在释迦牟尼所写的《时轮恒特罗》中(又称《时轮密法》)。现在的考古及经文发现,证实《时轮密法》在公元10世纪曾出现于印度。而且是从西藏传来的。时轮密教本身具有全球宗教的包容性。所以,时轮密教发源之地可能就是香巴拉的雏形,是世界宗教的发源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香巴拉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公元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根据佛经写了一部通俗的《香巴拉王国指南》:行者可由印度、中国西藏、蒙古等很多地方出发,都要经过不毛荒地和危险四伏的神秘地区,克服无穷困难险阻。除此之外,还必须得到香巴拉保护神的认同和帮助。要进入香巴拉必须首先修炼自己的精神,使身心得到佛性的变幻,才有可能找到香巴拉王国。到达香巴拉王国后,立刻会看到美丽的公园和城堡所构成的理想国度。香巴拉四周有双重的雪峰环抱,中央是座大宫殿,周围的八个区呈莲花瓣状环绕着宫殿。香巴拉的居民,无比富裕,物质充足,安居乐业。香巴拉王国内平等地容纳各种宗教,各教徒都生活安定,没人犯罪,没有无聊的争斗。居民们从自己的信仰出发,依照最高智慧对待生活,都达到了佛陀(或各宗教之神)的最高境界,达成了互通的境界。
  在印度,很久以前,就已流传着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边,也即在西藏附近的昆仑山脉,有一个圣人居住的神秘王国。有一部印度佛教的典籍是这样记载的:“香格里拉在一个会涌出美酒的湖中央的浮岛上,那儿建有被神圣森林围绕着的王宫,要前去该岛必须乘坐‘金鸟’才行。”
  中甸的仲巴活佛讲过一个故事:康巴地区曾有一个孩子到过香巴拉王国,他看见了车轮大小的莲花,因为走路走累了,他便在那朵硕大的莲花瓣上打了个盹,醒来后却满身清香。他回到家里,他的父母已经过世,围着他的竟是一群老头,他仔细辨认,才看出围着他的那些老头全是孩提时的伙伴。
  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者来说,他们相信香巴拉王国至今仍然存在着,它是作为人间的唯一一块净土而保存着的。那些富有探险精神的西方人却不相信香巴拉仅仅是一个理想王国,他们为找出现实中的香巴拉而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求:1924年—1927年,苏俄人尼古拉?雷里西经过艰苦搜寻,据说他在印藏边境一带遇上了来自香巴拉王国的僧侣,僧侣告诉他,香巴拉王国居住在地下之国,他们有着超人的能力,掌握着某种地下的隧道,这些隧道向世界的四面八方延伸。在香巴拉王国有一个巨大的魔镜,他们将其用来观察人类的生活和行踪,魔镜可以旋转,用于看清不同地方的景象。后雷里西神秘失踪,据说是被香巴拉人接走……
  根据藏经记载的《香巴拉王国指南》,很多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在西藏境外进行了探寻。
  于是,有的香巴拉被发现了:已有考古学者在撒马尔罕东边的帕米尔高原找到香巴拉遗迹,有人称在塔里木盆地找到了香巴拉,也有人称在吐鲁番盆地,还有人称在西伯利亚,有人说通往香巴拉地下王国的通道就在布达拉宫的下面……
  藏传佛教的各派大德高僧们都认为:在冈底斯山主峰附近的某个地方,有个叫“香巴拉”的神秘所在地,那里的首领是金刚手恰那多吉化身——绕登?芒果巴,教主为无量光佛亦称阿弥陀佛。香巴拉共有七代法王,即月贤、天自在、威严、月施、天大自在、众色和天具自在,七代法王均传授“时轮根本经”;他们掌管着960万个城邦组成的幸福王国,这里没有贫穷和困苦,没有疾病和死亡,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更没有嫉恨和仇杀……这里花常开,水常清,庄稼总是在等着收割,甜蜜的果子总是挂在枝头,这里遍地是黄金,满山是宝石,随意捡上一块都很珍贵,当然这里不用钱,因为钱没有用。这里的人用意念支配外界的一切,觉得冷,衣衫就会自动增厚,热了又会自然减薄;想吃什么,美食就会飞到面前,饱了,食品便会自动离去。香巴拉人的寿命以千年来计算,想活多久就可以活多久,只有活腻了,感到长寿之苦,想尝尝死的味道,才会快快活活地死去……
  香巴拉的传说流传于整个西藏地区,直到1933年,这个被称为“地之肚脐”的理想国才因一部乌托邦作品的出版而广为人知。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记叙了康韦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战时从南亚次大陆一个叫巴司库(作者虚构的某国城市名字)的地方,在乘机转移去白沙瓦时,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香格里拉蓝月山谷的神奇经历。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整个香格里拉,各种信仰和平共存,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乐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个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财富——那里是富含金矿和纯净空气的荟萃地,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在这里,其实香格里拉已经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国度了,一种和谐、宁静充斥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29:38 | 只看该作者
  海市蜃楼
  目前的科学解释为: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也简称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海市蜃楼。
  蜃景常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海市蜃楼是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蜃景的种类很多,根据它出现的位置相对于原物的方位,可以分为上蜃、下蜃和侧蜃;根据它与原物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正蜃、侧蜃、顺蜃和反蜃;根据颜色可以分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
  然而,这种解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一是光的折射是离不开原始景物的。如果是光的折射形成了海市蜃楼景观,那么,在景观的前方,就应当有与海市蜃楼所呈现的景观基本一致的真实景观存在。如今所看到的海市蜃楼现象,多数都发生在海上。沿着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海市蜃楼景观向前,往往在几十里、上百里的范围内都是大海,没有地方可以找到与海市蜃楼所呈现的景观相一致的真实景观(还没有见到有关于海市蜃楼景观原型所在位置的报道)。
  二是折射后的映像应该是正像还是倒像?如果是倒像,为什么天空中看到的映像却是正像?如果折射后的映像是正像,为什么有些海市蜃楼是倒立的?
  三是被反射的光线是从疏介质进入密介质还是从密介质进入疏介质?也就是说,光线是从天空向下折射的还是从地上向天空折射的?地球上的物体向天空反射光线只能是从下向上,怎么会出现从上向下的反射呢?当然我们可以说光线经过大气N次方折射会出现从上向下的情况,但这只是理论,实际上行不通,若行得通的话,我们天天都可以看到海市蜃楼了。
  四是景物的呈现,实际是太阳光照射在景物上,景物表面漫反射而被观察到的结果。观察者的眼睛或观察仪器单位面积所接收到的漫反射光线的强度,是与景物实体和观察点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景物在观察者眼中或观察仪器中所形成的视角大小,也是与景物实体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的。如果是由于大气密度的不均而形成光的折射,使得很远(百里之外)的景物能够被投射到眼前,那么,这个大自然的“望远镜”不仅应当具有很好的放大成像能力,还应当具有相当大的光强倍增能力,否则,即使能够把很远的景物移到眼前,也已经变得形象很小或变得光线很弱而无法看见了。这些都是不会形成海市蜃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29:54 | 只看该作者
 天象图
  天空中出现风格各异的建筑物、清晰的人面像、人物图像、城市景象,这些现象有别于海市蜃楼,人们叫它“天象图”。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文达尔克博士认真地研究过多幅“天象图”的照片,他一直确信有“地外文明”存在。如今,大自然中有许多令科学家们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令人目瞪口呆的“天象图”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6月30日20时多,在前苏联的敖得萨地区,宁静的天空,月光照耀着大地。
  谢尔盖一家正坐在自己花园的安乐椅上纳凉,突然一阵风吹过,天空出现了一幅巨大的图像,那是一张巨大的俄罗斯古典式的安乐椅,椅子上慢慢出现一位头戴王冠、身穿金色的欧洲中世纪皇宫中的长袍、如女皇一般的中年妇女。全家人惊呆了,谢尔盖的妻子丘丽娜姬马上拿出照相机,对准天空拍出了10多张图像清晰的照片,登在当时苏联的各报刊上,看到这一奇观的还有不少人。苏联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无法解释这一天空奇观是怎样形成的。
  接着,同年10月初的一天,在前苏联的雪比察市,市民们突然看到,晴朗的天空中出现一幅美丽的橙色妇女全身像,占据了半个天空,她仰靠在一张巨大的躺椅上,长长的金发披散下来,一双动人的眼睛在不停地转动着,像在回眸看着观望她的众多市民。她是那么华美、飘逸,如同“天仙下凡”。当地的电视台、报刊记者们均把录像机、摄影机的镜头对准了天空,拍下了出现在天空中的“仙女”。这个天空中的奇观历时半小时,才逐渐变成一块块不规则的金黄色云块,慢慢地消失在苍穹之中。
  据《中国气象报》1999年2月8日报道,1月18日上午,在几场大雪过后,新疆昭苏高原上空出现了一幅巨大、清晰的生动图像:像江河,也像湖泊,粼粼波光在天空闪烁。水域的旁边,有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建筑物矗立在宽阔的马路两边。尖顶方体的欧式小洋楼和现代化高楼大厦交相辉映,错落有致,清晰可见。马路上各种货车、小客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路两旁还有手持文明棍、头戴高礼帽、脚着长筒靴很像英国人的绅士们在走动,色彩鲜明令人注目。这一切被众多人亲眼目睹,令人目瞪口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30:21 | 只看该作者
  天地分离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 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几乎所有的神话都提到了在天地分离之前,笼罩于整个世界之上的黑暗。第一类神话讲到了这种原始黑暗;其他几类神话则讲述了天地分离前笼罩大地的黑暗,如何影响庄稼的生长并造成其他危害。因此,大地上的万物都渴望得到阳光。
  在许多神话中,都是由于天地分离,阳光才出现在大地上的。不过,也有些其他神话说,是太阳或者火把天地分开的。生活在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希拉姆人、迪雅克人和纳瓦霍人的神话认为,是太阳把天地分开的。在古巴比伦人的创世记中,分离天地者是马杜克,他是正在升起的太阳的象征。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太阳神毗湿奴,也扮演了天地分离者的角色。同样,阿迪亚既是太阳神,又是太阳本身,也是天地的分离者。
  在非洲的约鲁巴人和波利尼西亚的茂伊岛人的神话中,奥兰甘也是分离天地的太阳神;在希腊神话中,克洛诺斯光芒四射;在非洲阿黛尔、尤和茂西人神话中,是烟把天从地的身边赶走的;在瑶、文顿和罗蒂人看来,则是火把天地分开的;一个兰吉帕帕的神话讲,森林之神坦恩把天地分开了,坦恩象征着一棵把天地结合在一起又把它们分开的参天大树。在印度支那人的许多神话中,例如卡西人的神话中,大树或是藤萝把天地连接在一起,又把天地分离开来。在某些神话中,由于这样的参天大树覆盖着大地,阳光无法普照万物,妨碍了庄稼的生长。根据这种类型的神话,天是笼罩在大树顶上的雨云,把大树砍倒,天地也就分离了。而雨云离开大地,阳光也就能够照耀大地了。
  宇宙大爆炸理论已被科学界所接受,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这种膨胀肯定会对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产生影响。
  《山海经》中对地理的描述和《穆天子传》、《海内十洲记》中的内容是一致的。它和《摩诃婆罗多》以及佛经、道经中描述的世界也是很相似的。它记录的地理不全是我们人类所处的地球的地理,而主要是更高层空间的世界地理。在那个时代,各层空间是相连的,上层空间的人可以直接来到下层空间,而不需要交通工具。随着宇宙的扩大和变化,各层空间发生了分离。上层空间的人要来到地球就变得困难了,对于大多数的天人,他们要来地球就需乘坐交通工具,这种飞行器的速度能远远地超过光速从而穿越时空,这也就是人类所说的UF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2#
发表于 2016-9-29 09:46:54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大半天,现在问题来了,我表示没有看懂。楼主的贴子中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6-9-29 22:26:44 | 只看该作者
我原来真的不知道这么多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6-9-30 16:47:02 | 只看该作者
很有道理啊
《文化娱乐》,与您共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856

帖子

5614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5614

人气网友

35#
发表于 2016-10-3 22:26:23 | 只看该作者
名堂三还不少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