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纪实中国] 盐阜地区衣饰习俗(2)

[复制链接] 1
回复
111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6-16 16:1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盐阜地区衣饰习俗(2
鞋帽清代至民国初年,盐阜地区男子多戴黑瓜皮帽。帽分6瓣连接,似半个西瓜倒叩头上,无帽沿,帽顶一般用布钮扣带编结成帽结,有钱人则用玛瑙或宝石作帽结。帽前额正中嵌一小玉片。老人冬天则多戴棉风帽。女子则多戴勒子,勒子用两片状如月牙形的帽片连结而成。农村妇女多用蓝花布或蓝土布包头。
20世纪20年代初,各式帽子增多。市民多戴礼帽、绒帽、皮帽。有一种棉绒风帽(亦有绒线织成),平时将下部翻卷戴在头上。严冬外出时将下半部放下,可将口、颈围住,仅露双眼,眉上部亦有帽舌,可遮雨雪,俗称“狗套头”。
夏日农民普遍戴草帽或笠,一般男性多短边帽沿,女性则以宽展的为主。
婴儿除了戴虎头帽、兔儿帽,也有的戴瓜皮帽。但帽子上一般都络铃缀珠,或是用金银线绣成“长命富贵”的字样或松鹤图案。盐阜地区人所着之鞋因身份、地位及用途的不同而相异。布鞋是盐阜地区人的主打鞋。过去一直是家庭手工制作。为了使鞋子既合脚又美观,一般人家都将家人所穿布鞋的鞋底、鞋帮的式样用纸剪下来留存,俗称“鞋样子”。布鞋的底帮备好后,通常都请专鞝鞋子的皮匠缝合,并由其用木鞋楦加以定型,使新鞋既美观又合脚。旧时,为行走时跟脚,鞋口做得紧而小。要将鞋穿在脚上并非易事,有的人家备有铜制或牛角的鞋拔儿以助一臂之力。
童鞋有软底和硬底之分。婴儿穿软底的,或单、或棉,或套靴。学走路时则穿硬布底鞋。一般将童鞋做成各种形状的,如老虎头的、兔儿头的等等。
女子清代缠足时的“三寸金莲”鞋分素色和绣花。素色金莲一般是老年妇女穿,为黑布制成。绣花的则是年轻妇女穿,以绸缎制作。
居家和休闲时所穿的拖鞋,一般是将旧布鞋的后帮去掉改为拖鞋;或将木板锯成鞋底状,前面钉套布带或皮带,便成一双木底拖鞋,也称为木屐;还有牛皮拖鞋和清凉滑爽的蒲草拖鞋。
草鞋主要为农民、挑夫和“挑鲜”(专职挑运海鲜)者穿用。它的特点是轻便、透气、跟脚,晴雨兼用,防碴防滑,便于行走劳作,尤其是半旧以后的草鞋,穿着舒适。草鞋的原料是稻草,经济实惠。
蒲鞋的原料主要是蒲草,也有用的“关子”草。蒲鞋的款式和普通圆口布鞋差不多,沿海农民穿得最多,和尚、尼姑也常穿用。
茅靴儿是盐阜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特产。其材料为茅草、芦花、鸡毛、旧布条等,手工编织而成。茅靴底用稻草打成双层夹底,厚度近一寸。茅靴帮用茅草、苇草、芦花、鸡毛混合,搓成手指粗细的绳子,再纬编而成。茅草色白、好看,素雅一点;芦花灰色,性硬,强度大,耐磨耐穿。在鞋头和鞋帮处,人们还用红黄蓝白诸色棉布条镶嵌其间。茅靴的保暖性和透气性较好,价廉物美,深受人们喜爱。
袜子在古代是兼作裹脚用的。过去民间多用粗布缝制,也有手巧者用纱或线钩结而成,更多的是买机制的。袜子一旦破损,则用钩针缝,或外加布填补。为使袜子耐穿,不少人家专门为新袜缝上棉布袜底儿。因袜子不大且软,要将袜底儿缝得平整也不太容易。因此有的人家备有形如脚状的木制“袜楦子”,专供缝袜底或补袜底时使用。


新盐城乐聚社区[www.xycsq.com]—————新盐城的成长有您的参与会更精彩! 天天茶馆版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欢迎您的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6-16 16:22: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是的。顶个帖……Y(^_^)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