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不相信人的管理
德国制造,大到汽车,小到螺丝刀,它们为什么好,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个关键而且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上:不相信人。德-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有误差,特别是在生产环节,这些人引入的负面影响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逐级放大,最终必然会影响产品的品质。
在整个产品的生产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够简单执行的。换句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机器能做的,那么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就坚决不让人做。
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的不同到底在哪?
一、标准化
大众汽车1969年的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程度比现今国内很多车厂的自动化程度都高。生产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产过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片段之间用自动化的传动装置连接起来,当每个片段简单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时候,人工就被机器取代了。说起软件公司,大家都记得微软之类的美国公司,但是做流程软件最成功的却是德-国的SAP,他们把企业(甚至非生产型组织)内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软件里面,把企业中的每个人都通过软件固化到一个功能,最后完成企业可靠、高效的运作,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
二、可测量
在1973年推出的三维测量仪器,精度0.5微米,引发了精细工业生产领域的革命。各种性能优异的测量仪器仪表也是德-国人造的比较好。他们希望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精确测量到产品和生产线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这些测量手段,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馈回路来保证生产的产品品质。将产品品质波动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前提。再看另外一个例子,德-国人的厨房用具比我们中学生的化学实验室里的设备还要多,所有食材都需要精确测量,当然,所有的加工时间和关键环节的加工温度也需要精确测量。
三、自动化
自动化就是把人类不擅长做的、重复易错的工作交给机器人。下图是德-国著名的Fraunhofer Institute工业服务部心目中的未来工厂的照片。工厂完全是机器自己在生产,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为两种:一是做生产规划,下达生产指令;二是给机器打下手,帮助保持生产线高效可靠地运转。
四、职业化
举个例子,有一个德-国的老工程师,没有什么学历,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FH毕业后就在机械工程师的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德-国所有核-电站的蒸汽轮机都是他负责安装调试的(下图核电厂蒸汽轮机的大小可以从旁边梯子得到直观的对比)。他在部门里面非常受尊重,而且这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对于可靠的生产和工程质量来说事关重大。
五、工具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德-国人喜欢工具,几乎做每件事情都有专门的工具,所以他们的家中几乎都有工具箱或工具室。他们喜欢自己制造东西,小到孩子的玩具、家中的家居,大到自己的房子。
实际上德-国制造业也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制造业并不适合制造快速消费和变化的产品,因为如果每一个产品的使用寿命都是20年以上,这会让回头客很尴尬。
德-国制造的现状
德-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也就是说一座工厂里面没有一个自然人,所有的工序从进料、生产、质量检查、成品包装到货物堆栈全部由机器完成。整个车间只需要有一个人监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产。作为本身就是工程师的“操作工”,他只需要按下按钮和定期排错。
德-国制造的思维
有个故事:一个朋友找一位德-国同事问路,德-国同事很认真地跟他说:“你等1个小时后再来找我,我要上网查一查。”一个小时后,我的朋友发现她不仅打印好了地图,标记好了路线,甚至还画出了在哪里容易走错。最后,德-国同事非常精细地将地图套在塑料夹中,同时在一张便签纸上写好她的电话,一起交给了这位朋友,并且说:“如果你找不到路,随时可以打电话过来问。”
只要是在为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这位德-国同事一定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他向我请求帮助,那么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相反,一些中一国同事只是把为别人提供帮助当做一个任务,只要最主要的要求达到了,在限期之前对付一下就可以了。
把这种想法应用到产品生产上会出现什么情况?举个例子,同样是生产汽车,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四个轮子,能跑。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个轮并且能跑,那么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赚钱第一。德-国人的思路则是,如果我是驾驶员,那么在驾驶的时候,除了四个轮子和能跑,我还会需要什么。
产品的奥秘
第一,在设计方面,德-国制造实用又低调。欧洲人崇尚低调的奢华,尤其是在上流社会中,夸张的LOGO和设计最不讨喜。而德-国制造就完美切合了这种消费心理。以德-国的钢笔(LAMY、宝丽金)为例,最简单的设计往往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所以在代表工业设计最高水平的红点奖中,德-国实用又低调的产品总是最受欢迎。
第二,品质是产品的灵魂,德-国人对品质的追求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过,这种追求并不止于产品外观,德-国人往往在越是看不见的地方就越仔细。在慕尼黑的宝马博物馆中陈列着早期发动机产品,我发现在上世纪20年代生产的一台星型发动机上,每个螺栓都用铁丝线连接。工程师出身的父亲告诉我,这样的设计可以保持每个螺栓的力矩相等,由此就不难解释德-国制造称霸全球的原因了。
第三,德-国人对技术充满热情。毋庸讳言,正是看中了德-国的技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才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亲近德-国。在这个工程师和科学家立国的国家里,男女老少对科技的热情可以从每年各种各样的博览会中窥见一斑。就连即将到来的慕尼黑啤酒节,也有展示最新技术的展台。
第四,服务也是德-国制造的一大法宝。一般而言,只要购买了德-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售后服务都能得到保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我们”,虽然德-国产品在一定时间内都有随时可以退货的服务,但是退货率极低。
德-国产品到底好在哪?
对细节的把握和精益求精成就了真正的德-国产品质量。很多德-国企业追求的并非是财富的积累,而是科技和产品的实用性,所以几乎看不到德-国本土有哪些产品的广告绚丽多彩,或外包装精美诱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产品)。
德-国产品很少以价格和同行业产品竞争,原因在于:一是有行业保护,二是所有德-国人都知道,价格并非决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因此他们更愿意在保证利润的同时,让利润转化成更好的产品和更完善的服务。
德-国产品的更新换代并不快,但关注每一个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几乎没有一个德-国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是成为全球焦点,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种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而很少有“差公司”、“假货公司”。在德-国,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公司很多。
除了像汽车等大家所熟知的德-国代表产品,一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德-国小物件和服务也展现出德-国产品的高品质。
首先是儿童食品。凡是和食品有关的产品,特别是儿童食品,在安全性上,从配料到生产加工,再到出售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检验流程。以奶粉为例,德-国不允许在3岁以下儿童所食用的奶粉中添加人工香料、甜味剂等,并且所有奶粉都在药品监管行列,不允许进行大量广告宣传。除了奶粉外,很多母婴产品也都只被允许在药店出售。
第二,成人食品和儿童食品一样,都有严格的检验流程和规定。比如德-国巧克力,所有的德-国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众所周知,巧克力中的天然可可脂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但为了节省成本,很多厂家使用人工代可可脂,而这种代可可脂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等疾病。
第三,在护肤品方面,德-国很多护肤品牌可能没有法国的知名度高,但我所了解的几个有名的德-国有机护肤品品牌,比如德-国世家和维蕾德,都为自己的产品建立了有机植物园,专门为产品提供有机原料,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第四,在清洁剂生产中采用生物降解技术。清洁剂本身都含有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危害或多或少,但德-国本地生产的非工业用途化学产品,如清洁剂、洗手液、洗洁精等,除了有清洁杀菌的功效外,绝大多数都采用生物降解技术,也就是说,微生物能够分解其中的化学成分,从而将化学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第五,德-国的厨房用具中蕴含着科技因素。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德-国一个锅就要几千元,到底贵在哪儿。其实,德-国的锅具不仅材料质量优良,而且其生产加工过程蕴含着科技因素。比如喜力特的锅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属性,而菲仕乐的锅具则要经过9000道工序生产加工,节能环保,具有极佳的传热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只需一根蜡烛,就可以用德-国的锅具做一顿佳肴。
第六,最能体现德-国制造的产品就是它的生活用品。德-国制造的生活用品讲究的是一种品质生活的概念,比如保温壶,简直就是集功能、科技、设计为一身的艺术品。再比如滤水壶,德-国有一个品牌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还能过滤有机有害物,而且过滤后的水质富含镁元素。
第七,德-国的小家电足以展现德-国家电的高品质精髓。博世(Bosch)、博朗(Braun)、美诺(Miele)、西门子(Siemens)等这些品牌足以代表德-国家电的高品质精髓,甚至其中蕴含的科技含量不少于他们的汽车技术。比如博朗的负离子技术、美诺的外设蒸汽发生器技术等等。
第八,德-国的保健护肤品生产注重技术研发。德-国人把钱用在产品研发和提升品质上,而非用于广告和推广上。几乎每一个著名的德-国保健护肤品牌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植物种植园,以此保证取材的天然有机品质。另外,部分产品只能在当地药店购买,这点与很多著名品牌不同。
第九,所有产品都拥有完善的售后和其他服务。在德-国,产品服务依托于完善的保障制度和保险制度。比如在网购的过程中,承担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人员绝对不会乱扔包裹导致包裹破损,或是送货态度恶劣。
这就是德-国制造,不追求价格,但追求价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细节;不追求广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