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纪实中国] 改 田 记 (作者:董加耕)

[复制链接] 0
回复
492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61

主题

1682

帖子

628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281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6-12 09:0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古老的一熟水沤田为三熟的旱田
作者:董加耕
我在“买牛记”中叙述本人花了那么多力气,吃了不少瞎苦,为把乡亲们吃不饱还要在齐大腿深的水沤田中“人拉犁”,最终从方强农场欠了人家12头膘肥体壮的大水牛,从此使董伙大队六个小队结束了“人拉犁”的历史。乡亲们从苦力劳作中得到小小的解放,这个小小的满足,人人拍手称快。而我在高兴之余考虑更多的是尽快地在经济上摆脱贫困,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农民生于此终于此,见识有限,内心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具体行动没有办法,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干着急没用,埋怨没用。我体会到这一点,就联想到三年困难时期到黄海滩涂割盐蒿回来,将籽磨碎后让人充饥,秆子做燃料的经历,来去在沿途看到射阳、大丰农民一年四季在旱田里种棉花杂粮,不但收入高,而且干手干脚,用自行车板车运庄稼,比我们西区一熟水沤田里苦不堪言的劳力好得多,而且一年一熟水稻,经济效益很低。于是我千想万想,要下狠心把水沤田改成旱田,搞棉花绿肥轮作,变一熟为三熟,细细想想,这真是天大的好事,这时我虽是毛头小伙子,老百姓说:“千岁不结婚,总是个乳童”,但我已是一队之长了,全队36户,136口老小,325亩地,都靠我盘算着怎么种收、分配,过好日子。我想通后,看准了的事情就千方百计决心干,而且为农民办事只有成功,不能失败,我在队委会上讲,祖祖辈辈种一熟水沤田,由于人手不够,旱稻载下去,没人管理,产量不高,能收400斤一亩就算好的了,晚稻还没载完,就发大水了。记得1962730日,一夜大雨淹过,就有八亩地未栽秧抛荒了。我提出全队划出100亩地改旱田种棉花,剩下225亩水稻加强管理,提高单产,这样总产不会减产。让妇女小孩不用下水田,在旱田种棉花,这样100亩棉花的收入就是净赚的。我在队委会上算了上述这笔账,当时有少数人将信将疑,认为是异想天开,祖祖辈辈未长过棉花瞎吹牛,也有的指责说,大跃进搞过失败了,提到再搞沤改旱,都说不能再搞,并有顺口溜:“沤改旱,必讨饭”。我说大跃进时搞得步子太大,措施未跟上,所以不成功,使大家劳民伤财,我们这次再搞,吸取教训,一是面积小一点,二是措施要实在。我们这里老沤田是酸性,必须到海边地区收草木灰作为碱性来中和,才能成功。我和驻队的县农业技术员叶永芳(现为市农业局副局长,退休)反复计算(他是技术员,我是队长),反复做群众工作,在绝大多数人的观望声中,一天大早,我早饭没吃,就从我家门口向南,再向东至河边的水田里拆了一个大浦槽(又叫水渠)正好是100亩,变成了一片旱田,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看准了的事,一定要干成功。算来算去,队里人手不够怎么办,季节不等人,我就跑到盐城中学和龙岗中学,把放忙假的老师、同学请过来,每人一把小铁锹一个面盆,用海边装回来的草木灰给我们队点种棉花,住在社员家,师生共有100多人,果然,这年头一年,收到亩产71斤皮棉,增加近万元的收入,由于加强管理,提高单产,虽然粮食面积减少100亩,总产从原来13.5万斤增加到18万斤,可算是粮棉双丰收,个个拍手称快,说真是科学种田好处多。从此在我这个生产队带头示范,搞了稻、麦、棉花(绿肥)三三制的轮作获得了成功,在全大队全公社以至里下河地区全面推广,从此群众对知识青年的看法,也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董加耕,写于20121031日,)

人生是一门艺术 ,每个人都是艺术品,生活是艺术享受,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境遇都有不同的艺术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