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娱乐动态] 一个趋向于消亡的频危传统文化:二月二龙抬头(转)

[复制链接] 0
回复
11423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9-3-9 09:2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月二龙抬头”,一个趋向于消亡的濒危传统文化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二月二节至今仍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得以传承,又因地域或者自然等其它条件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固有的文化内核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传承着,在我国色彩斑斓的众多节日文化中独具特色。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强劲冲击,“二月二”节已明显呈现出衰亡的迹象。作为一种濒危的传统文化,对“二月二”节俗的深入研究已刻不容缓。
一、汉族现存二月二节俗
二月二节自唐时开始成为一种节日,至元代最终得以定型,历经明清各朝的不断完善,融入了众多的文化内涵,延绵不息的传承了下来,时至今日仍是许多民族盛行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汉族过二月二节相对少数民族来说较为盛行,我国北方流传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日举行的习俗活动不可胜数,陕西地区人们于此日在房屋周围撒草木灰,谓“打围墙”。其意在于消毒驱虫,防蛇虫叮咬。陕西佛坪地区,人们在二月二清晨要端上一簸箕灶灰或者其它草木灰,围屋撒上一圈,敲开门时要用擀面杖,以驱虫消毒。汉中一带南郑、西乡地区,人们在二月二日用簸箕盛草灰,沿着房屋围撒,边撒边念到:“二月二,灰簸箕,虫子蚂蚁飞过去。”据说这样可以防止蝎虫入屋。
陕西北部府谷、榆林一带过“龙抬头”节,清晨以灶灰为屋舍,防虫蝎,并将栆面制作成“枣牌”(一种祭品)分给家里老幼食之,以图吉利。北京等地,有谚语“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流传,就是指照每年二月二日的照虫活动。此活动一般在二月二日的晚上进行,人们将过完年后剩下的蜡烛点着到屋内的四处角落各照一照,认为这样做的话,马上就要复苏的蝎子、蜈蚣等虫蚁会因为油烟熏射和年烛晃照而掉落而死,已达到驱除虫蛇的目的。
东北等地则流行二月二日妇女以布制作成鸡形,悬于室内,从而“避蚰蜒、制虫蚁”,有些地方还要在此日清扫房间,认为这样可以让人身体健康。
南方有的地方有二月二祭虫之俗,江南一带,每逢二月初二家家户户要把陈年的玉米、高粱、糯米及荞麦等磨成米粉,制作成卷团、寿桃等各种各样的果子形状,有的还捏成猪、狗、羊、鸡等家禽形状,蒸熟插上竹稍,到太阳落山的时候送至田头,或者摆在各家祖坟前。据说百虫之神食用之后就不会去吃祭祀它的人家的庄稼了。苏杭一带人们在二月二祭祀土地神,认为此日为土地爷爷生日,摆案设香火,拜祭土地老爷,祈求五谷丰登。
成都等地人们在二月二还有外出踏青、赏春之俗。江南地区尤其苏杭一带,二月二的节日食品也很具特色,江苏人自清代始便习惯在二月二吃“撑腰糕”,这种年糕经油煎炸后食用,特别可口。南北各地老百姓还习惯在二月二食用的食物上冠以“龙”字,如“龙须面”、“龙麒麟”、“龙角”、“龙耳”等等,食物要做成龙或者龙身上某个部位的形状。
天津地区人们于是日吃“煎焖子”,焖子即龙鳞的象征,焖子的制作有淀粉熬成胶块,切成小片后置于平底锅油煎,直到煎出一层黄色脆皮,然后盛到碗里浇上酱油、芝麻糊,再撒上蒜末,搅拌好即可食之,味道非常鲜美。俗云:“吃了龙鳞饼,全年不受冻”。
东北一带,还有逢二月二日吃猪头之俗,龙头节这一天,要在家中设一桌猪头宴,象征食龙头。一家老小围而食之,一边吃着香味扑鼻、热气腾腾的猪头肉,一边食用一些煎饼之类的熟食作拌料。做猪头肉时,要先将猪毛拔干净,用开水煮烂,食用前加上腌韭菜、酱、葱花等佐料。这样做出来的猪头肉肥而不腻,味道香美。另外,北方有的地区人们还要在二月二这一天舞龙欢庆、听评书,南方则由演社戏、祭土地老爷等集体欢愉场合。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在近代社会还如此流行的节日习俗随着当代社会市场化的强劲冲击,已严重淡化。如今,在汉族民众中大多已仅存一些形式,以剃龙头、吃龙须面以及一些依稀的娱乐形式保留了下来。
二、二月二节淡化的原因
自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治变革速度的加快,我国曾经异常风靡的全国性传统节日在很大程度上遭受冲击,尤其以二月二节为代表的一些濒危节日更是趋向于消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节日民俗文化被人为的扭曲、变形,有些则被人淡忘,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逐渐为人们所遗忘。
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形成了一种偏见
近世以来,社会变革激烈,社会政治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加之移风易俗运动数十年的推广,封建落后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慢慢的在人们的内心里聚集,包括二月二节在内的传统文化被人们一刀切的舍弃、淡化。
我们看到,现代节日如“元旦节”、“劳动节”等等在当代人那里更有市场,人们热衷于“黄金周”的享受,而那些传承了数千年、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却处身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下,只有在农村和偏远的地区还保留着一些原始风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它们生存的空间也在逐步挤压,内容和形式均在急剧缩小,生存的环境严重恶化。
其次,节日文化的形式不易保留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实体性的“文物”做为依托。现代社会,娱乐方式日趋五花八门,精神享受的快餐化加速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消亡,像二月二节这样一种靠群众自发组织、资源参与的较大型大众节日,已很难延续它的生命力。很多年以来,我们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的不力,保护意识的低下以及思想上的重视不够,使得二月二节的习俗濒临消逝,二月二节的文化内涵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最后,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二月二传统节日的消亡
自清末国门被强行打开,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一时如潮涌般涌入国内,而改革开放以来,上至政府下至民间主动的迎合,西方文化的冲击已使二月二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为青年一代所淡忘、冷落。他们普遍的认为,祖上传下来的这些传统的节日即土气又缺乏时尚,普遍的以追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为时髦,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致使传统节日日趋收到冷落。
在全球化逐渐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传统的社会生活结构正在快速的结构,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正发生急剧的变迁。在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的大环境中,以二月二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遭到严重毁弃已随处可见,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链接纽带的缺失使得传统节日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日趋“空心化”,剩下的仅仅是一些表象的吃吃喝喝的形式。如此等等,使得我们的保护工作将更加艰巨,保护的紧迫性也日渐深刻。
参考文献: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
杨权山,戴洪祥《中国节日风俗欣赏》
申士,傅美琳《中国风俗大辞典》
黄浩《“二月二”传统节日研究》
辛夷《说二月二——节日风俗钩沉》
冯敏《范庄二月二“龙牌会”考察纪事》





来源: 一个趋向于消亡的频危传统文化:二月二龙抬头(转)
我不是好人,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