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泰山庙主持 于 2015-12-17 21:48 编辑
大麦去皮,磨碎,叫憨子,煮饭带有红色,特有的香气。
现在是好东西,保健食品。但70年代时候,
稻米不够的人家才吃这个,稍微好一些的一半米一半憨子。
当然更差的会加很多山芋。
这些如果成了你的主食,特别还是在那缺菜少油的时代,也是一种艰难,当然不能和吃糠和野菜相比。
憨子再磨细一点就是采子,小时候我很是喜欢采子煮粥,细溜,特别是夏天,回到家,大钢宗锅里满满的采子粥,
锅憋在凉水里,最上面有厚厚的一层粥膜子,祖母说,那是米油。
旁边拌好的小瓜咸,煮好的炒蚕豆,拍好的新蒜,满满一碗,吸溜一口就是半碗,解渴止饿,
妈妈做的摊饼,很简单,干面和水,成糊状,高级的还能放点碎葱花。
铁锅弄一小勺子油,锅热后,内壁一圈倒下去,再倒面糊,同样圈着倒。这样不粘锅。
转着锅,饼可以厚薄均匀,适当时候翻过来,熟了就用铲子画成几瓣,装盘。很嫩。
如果家里有剩的韭菜什么的,做个炒饼,那就是奢侈了。
摊饼就粥,门口大树,晒过水的青砖地,匆匆归去的家在西乡的路人,斜对面的泰山庙,屋后的蟒蛇河,
祖母太阳穴上贴的白萝卜皮,妈妈手里包过布边的葵扇,是我心里永远的童年风景。
|
-
1.jpg
(268.4 KB, 下载次数: 0)
-
2.jpg
(263.64 KB, 下载次数: 0)
-
3.jpg
(342.31 KB, 下载次数: 0)
-
4.jpg
(275.48 KB, 下载次数: 0)
-
本帖评分记录 | 贡献 |
收起
理由
|
*朵拉.*
| + 30 |
很给力!我要给你32个赞! |
|